北美网备份站

标题: 智慧《三字经》中的故事集锦,重温经典! [打印本页]

作者: 北美头条君    时间: 2016-8-5 02:45
标题: 智慧《三字经》中的故事集锦,重温经典!

- ]. g3 v2 p6 K9 s9 n: Q《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的核心思想包括了“仁,义,诚,敬,孝。”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为世人所公认,被历代中国人奉为经典并不断流传。
" T3 R- P! w+ K8 k/ x& e) L! h昔孟母,择邻处。
2 I3 B: u, K* N6 \8 E" l: T——《孟母三迁》5 _6 \. L% {0 G6 }2 P6 \9 W4 k
2 H) }. u7 n3 V6 |. C
《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说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9 j. c5 x5 a" x6 B$ Y: Y0 R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边,常和小伙伴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学大人跪拜、哭叫的样子。孟母觉得那个地方不适合给孩子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7 c+ T2 L1 [  W# b! z# H  [;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家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孟母还是觉得这样不好,于是又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这才开始喜欢读书,变得守秩序、懂礼貌。这时候,孟母满意地说:“这才是孩子适合居住的地方!”
' j* {! G( I) j* \% A7 z子不学,断机杼。
$ w  T) V: c% c4 E0 M——《孟母断机》
  A2 n) H# y2 ?2 s7 S& E) }0 \1 w! j- t6 h
有一回,孟子偷懒不学习,孟母就当着他的面划断了正在织的一匹布,说:“学到一半就停下,和这块织了一半就断开的布有什么区别,还有什么用!”孟子听后,再也不偷懒了。
) ]& l# i" u& a  B香九龄,能温席。
; w: O# p4 f, F3 e——《黄香温席》  j6 d9 P9 }8 ?, W
5 y+ R0 }* j! J2 q1 c9 _
“香九龄,能温席”讲的是汉朝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在他九岁的时候,就已经很懂事了。
: S& O8 p0 i* F. o: e7 {: d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蚊子赶走,让父母睡个好觉;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先钻井被窝里,把被子暖热,让父母睡得温暖。1 {4 |. a, R3 {8 E
黄香的故事流传到了京城,京城人都说:“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M; g4 C& o/ h4 ?3 f2 A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x. @, x! U$ ^
——《囊萤映雪》2 R: u4 h3 `& I! Y8 P

- m! u8 d, k0 x- l% ?9 ^( M晋代的一个名叫车胤的孩子,他家中贫苦,没钱买灯油,又想晚上读书,于是在夏天的晚上,抓一把萤火虫装在白布袋子里面,靠着微弱的灯光读书;映雪是晋代的孙康,在冬天的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这两个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好学之人。
- ~& f7 u% L7 w9 N, Y4 S: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T7 l/ |$ j. k7 e/ _  F% B——《五子登科》
0 z6 n6 c' T, x) q0 m( M+ u" ]8 @0 o1 C3 w  k5 ~
《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 j2 A* \/ C7 |+ f# Y. T& x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今北京一带)有个叫窦禹钧的人,记取祖训,教导儿子们仰慕圣贤,刻苦学习,为人处世,不愧不怍。结果,他的五个儿子都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2 q+ l1 t/ V3 j% P* K2 K
《三字经》也以“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句子,歌颂此事;又逐渐演化为“五子登科”的吉祥图案,寄托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窦家五子那样连袂获取功名。
' c# f7 i: n) W3 p# u融四岁, 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u) W7 W8 ^, Y* W+ T8 y4 ?8 t
——《孔融让梨》# s1 b4 p- N0 W$ R) V  M
) m, k. x& e* E3 J- F3 ?' P
“融四岁, 能让梨。 弟于长, 宜先知。”这是个尊敬兄长和友爱谦让的故事。
3 Q. N: u  E" B' p4 \孔融的父亲拿一些梨给孩子们吃,让孔融先挑,孔融却挑了一个最小的。父亲问他为什么拿最小的,孔融回答,自己最小,所以应该吃小的,大的给哥哥吃。孔融小小年纪便有如此谦让风格,因此这歌故事成为了千古美谈。) S  y* Q1 j" R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
) t) g2 {; V* \$ i6 n3 |( X; u5 l——《苏洵二十七方才学习》
& H8 i8 l+ Z- B7 Q. R- d% Z; E. X  B9 Q  c: Z/ a6 I
北宋著名散文家苏洵在妻子程氏的劝告下,27岁才开始发奋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
# Y- C, v# p0 ~& }嘉佑元年,携子苏轼、苏辙到汴京,以22篇文章谒见欧阳修,受其赏识,由此名声大振。后人因其二子苏轼、苏辙均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为“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
4 n* J5 Z" Q& Q6 S2 E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9 [$ R/ C1 W( @9 q& k
——《负薪挂角》
7 x( @- A3 K3 n# r( `
; _7 T8 R2 m, J* R汉朝时候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后来终于得到重用,当上了会稽太守。5 X/ o. W1 N; t/ E9 W
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 c! y6 w& u) G
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奋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头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
6 e8 [& x% p! _: `) a  y头悬梁。
. R( P$ K) P3 M) l——《孙敬悬发》) z- Z( M& m3 d5 [' q

/ d$ A# W* Y# ]6 B5 |' x“头悬梁”的是晋朝人孙敬。孙敬,字文质,汉代信都(今河北冀州)人。好学,后入洛阳,在太学附近一小屋安顿母亲然后入学。他曾采杨柳为简,加以编联,用来写经,这是历史上“辑柳”的典故。《太平御览》上记载:孙敬“好学,晨夕不休”,常年闭门谢客,攻读诗书,人称“闭户先生”。# }& Y+ c$ ~  M5 O; n' S
他苦读诗书,常常通宵达旦,困倦得眼皮都睁不开了,就弄根绳子把头发绑起来吊在房梁上。打盹垂头的时候,揪一下头发就惊醒了,继续读下去。
2 C, t& T7 u0 d" d; h锥刺股。. B5 P- M  D3 P
——《苏秦刺股》" K/ _# y" ]6 s

  M" M6 t7 V' f, X$ L/ `古时候,有一个学者叫苏秦。苏秦自幼家境贫寒,为了维持生计,离乡背景到了齐国拜师学艺。经过一年的学习,苏秦就贸然去闯荡天下,但最后一无所获,他只能穿着破衣草鞋踏上了回家之路。
3 I8 _* n1 O) X/ e% i. v1 S到家后,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又重新振作精神,搬出所有的书本,发愤读书。他每天读书到深夜,有时候不知不觉伏在书案上就睡着了。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以后每当要打瞌睡时,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一下,让自己突然“痛醒”。
$ N& ~% X5 D- b4 s, ~他的大腿因此常常是鲜血淋淋,目不忍赌。经过“血淋淋”的一年,苏秦已经很有学问了。他又开始出去闯荡天下,这一次终于事业有成,很有心得,开创了自己辉煌的政治生涯。




欢迎光临 北美网备份站 (http://beimeilife.duckdns.org/)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