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网备份站

标题: 宋代最会写书法的人,就是他们了! [打印本页]

作者: Ribbon    时间: 2016-8-4 03:21
标题: 宋代最会写书法的人,就是他们了!
: Y% @; K- L' o$ X, S1 H" T
黄庭坚 《诸上座帖》(局部) 草书 + I. U2 Y# l$ t3 s, ?  _
综观宋代书法,尚意之风为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宋书不是简单否定唐人,也不是简单回归晋人,禅宗“心即是佛”、“心即是法”,影响了宋人的书法观念,而诗人、词人的加入,又给书法注入了抒情意味。在强调意趣的前提下,宋代书法家重视自身的修养,胸次高,读书多,见识广,诗词、音乐方面的功力也为前人所不及。& ^5 r1 J( g) e2 i# W& j3 r
苏轼  r. ^2 }/ ?9 y4 q/ [- j1 m
北宋书法四大家之首
8 l- m9 a) r  r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于四川)人,北宋书法四大家之首。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他的书法从“二王”,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杨凝式各家吸取营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革新。他讲自己书法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他讲他的书法艺术创作过程时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
; n0 W% B: |8 V9 f" S6 |" l  Y: c* _$ |
苏轼 《黄州寒食诗帖》(局部)
& h$ e$ z( b3 v' J他在对书法艺术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用传统技法去进行书法艺术创造,在书法艺术创造中去丰富和发展传统技法,不是简单机械的去模古。他在执笔方法上运用异于常人的特殊方法,还注意书写工具的改革。其代表作有《天际乌云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春帖子词》《爱酒诗》《寒食诗》《蜀中诗》《醉翁亭记》等。其主要作品有:黄州寒食诗帖、罗池庙碑、赤壁赋、丰乐亭记。$ z6 ~2 b5 w8 h) S' b9 q
黄州寒食诗帖) q/ d7 T' b, n* n
* k: O( X8 r$ y7 n1 `# F
纸本,25 行,共129字,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
6 z4 A8 F3 V% M; f6 Z: s- H
; L0 g, ?) g; L0 `《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正如黄庭坚在此诗后所跋:“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 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3 ]/ G) B$ w' I, H/ `罗池庙碑0 O2 L4 f( O/ Q6 Z) Z: c* h

% e# d+ x# k' o$ x' v' ^$ W, d行楷。罗池庙,原为纪念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的,庙内立有韩愈撰写, 沈传师书写的《罗池庙碑》,其石久佚。此碑据苏轼所书原碑文末篇的“ 迎享送神诗”真迹上石,刻于宋嘉定十年(1217)。楷书十行,字大四寸。
; C1 z+ o7 x# e' l& z" j
! s8 d& D1 f" q) a$ X, T清人书:“《罗池庙》健极,本唐人法而变其方整,本晋人韵而偏侧取势, 摆宕有姿,大小长短,随其结体。此碑笔力扛鼎,结体雄健,似乎从颜鲁 公《东方画赞》化出,肥而不肿,厚而不软,实为苏字大字之冠。”7 V/ r4 T4 j. ~0 B
赤壁赋( u, m. f; K, b0 o  S

  ~- q; w4 }9 W2 }2 T) Y苏轼真迹精品的代表作。纸本,行楷书。其书法丰腴劲秀。明董其昌对它评价很高,认为此卷书法“全用正锋,是坡公之兰亭也。每波画尽处,隐隐有聚墨痕如黍米珠。嗟乎!世人且不知有笔法,况墨法乎。”0 g- I$ t: d7 B

3 ?) e2 j0 H3 a  p! k! R' R这正是由于他的文学修养深厚,书法传统功底坚实。结字在方整中有流动的气势, 特别是用墨虽浓,而灵活不滞,看去平平正正,但令人玩味无穷,被称为“宋代第一”,并不为过誉。6 K: |( L1 j( a8 R
丰乐亭记碑& s- G, B! q% ?, ~
5 Q+ I' I( F6 x( @9 p" s
楷书。《丰乐亭记碑》欧阳修撰文,原石刻于北宋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 已佚。明嘉靖年间重刻。此碑是苏轼晚年书法力作之一。
  s& f/ H* i" F( ?, Z7 Q0 \$ f3 u* b5 r9 u
前人称“体度庄安,气象雍俗”,确为恰当,字体楷中稍见行意,有“笔圆而韵胜”的特点。明人王世贞评论他“自颜真卿,徐浩,结体虽小散缓而遒伟俊迈”, 在此碑中可以得到印证。
1 O+ \3 I+ o. ]8 P黄庭坚4 u1 H( g! J8 Y
北宋书法四大家之一6 p$ T1 ^: y! N# g; n2 D* j+ O0 q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江西修水人。后世称他黄山谷。《宋史·文苑传》称他:“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他自己说:“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 他的起笔处欲右先左,由画中藏锋逆入至左顿笔,然后平出,“无平不陂”,下笔着意变化;收笔处回锋藏颖。善藏锋,注意顿挫,以“画竹法作书”给人以“沉着痛快”的感觉。
$ E; T, A: p: W+ l) N+ H8 y8 _* q/ C: I5 ]
黄庭坚 《杜甫寄贺兰铦诗》" u( L6 ~. f; {  K- t
其结体从颜鲁公《八关斋会报得记》来,中宫收紧,由中心向外作辐射状,纵伸横逸,如荡桨、如撑舟,气魄宏大,气宇轩昂。其个性特点十分显著,学他的书法就要留心于点画用笔的“沉着痛快”和结体的舒展大度。至于他的草书,赵孟頫说:“黄太史书,得张长史圆劲飞动之意。”“如高人雅士,望之令人敬叹。”我们看他的《花气诗》笔势苍劲,拙胜于巧,肥笔有骨,瘦笔有肉,“变态纵横,劲若飞动”。其美韵不亚于行楷书。《诸上座帖》“笔势飘动隽逸”更是稀世佳作。其主要作品有: 花气熏人帖、黄州寒食诗卷跋、李白忆旧游诗卷。5 v4 @* x  x# E
花气熏人帖: @% L; T: P8 t8 i3 z) @5 ~
2 P& L2 T% D# r* w: X3 _+ o
草书,纸本。黄庭坚的草书在“宋四家”当中应该说是水平最高。他“学草书三十余年”,从张旭、怀素处窥到了笔法的堂奥。后人评价他的草书高于他的行楷书。
+ h7 B! h8 ?, K5 ^0 o7 S0 [& R$ ]1 Q. n4 s
此帖第二行还斤斤于行草之间,似觉拘谨,从第三行开始便洋洋洒洒,一任自然,于点画亦不大注意,而极得天然之妙。
8 S- b# Q% m" M" `5 Z$ A黄州寒食诗卷跋
+ ~5 K6 W' n# Y7 A0 h, t, N% j
' h; d% P2 L" Q% q# x黄州寒食诗卷跋是他在苏轼《黄州寒食诗帖》后写的一段跋语,此跋历来为人们所珍视, 与原帖合称“双璧”。《寒食帖跋》表现了“黄书”的基本艺术特点。《跋文》用笔锋利爽,截而富有弹性。其字写得藏锋护尾,纵横奇崛,其长笔画波势比较明显。由于黄庭坚善于把握字的松紧,因此形成了中宫收缩而四周放射的特殊形式感,人们也称其为“辐射式书体”。
$ u2 A9 B7 u; w2 G$ C+ @  g* _1 J/ a: d* N( e7 c4 O
在布局上,《跋文》常从欹侧中求平衡,于倾斜中见稳定,因此变化无穷,曲尽其妙。从局部看,一行字忽左忽右,但从整体看,呼应对比,浑成一体。此跋给人以神情饱满,气势贯通的感受,决无荒率之病,达到了艺术的化境,所以他在最后不无得意地说:“他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
+ k8 N& Y- i. p) \李白忆旧游诗卷& L: Z% q, q7 j0 v# y) p
/ B9 D( O: R/ i- t6 v3 c1 v
草书墨迹。洋洋洒洒五十二行,三百四十余字。据明代书画家沈周考定此卷为黄庭坚在绍圣年间(公元1094—1098年)被贬黔中后所书,是他晚年的草书代表作。正如沈周在诗卷的题跋中所说:“山谷书法,晚年大得藏真(怀素)三昧,此笔力恍惚,出神入鬼,谓之‘草圣’宜焉!”
) ?; r0 Z5 n2 F. ~. @  K. r+ |# x% j- c+ V
此时黄庭坚的草书艺术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祝允明评论此帖说:“此卷驰骤藏真,殆有夺胎之妙。”此诗书法,深得张旭、怀素草书飞动洒脱的神韵, 而又具有自己的风格。用笔紧峭,瘦劲奇崛,气势雄健,结体变化多端,为黄庭坚草书之代表作。
1 U6 u% X% N( X米芾( \6 |0 q' J6 C3 {5 b4 u
北宋书法四大家之一& {5 V$ f6 Q8 g$ c$ w+ J
米芾,字元章,世居太原,后定居江苏镇江。徽宗诏为书画学博士,人称“米南官”,又因举止颠狂,人称“米颠”。《宋史·文苑传》说:“芾特妙于翰墨,沈著飞,得王献之笔意。”《宣和书谱》说他:“大抵书效羲之,诗追李白,篆宗史箍,隶法师宜官;自谓'善书者只有一笔,我独有四面',识者然之。方芾书时,其寸纸数字人争售之,以为珍玩。”
; o; d& V) T, v* ^, c5 I) m$ ?% R- f( \$ Z6 `
米芾 《彦和帖》1 d! `0 T! y0 l& s7 X
他在继承“二王”书法传统上下过苦功,能够登堂入室。真、草、隶、篆、行都能写,而尤以行草书见长。他自称“刷字”,是指他用笔迅疾而劲健,尽兴尽势尽力,追求“刷”的韵味、气魄、力量,追求自然。他的书法作品,大至诗帖,小至尺牍、题跋都具有痛快淋漓,欹纵变幻,雄健清新的特点,快刀利剑的气势。其主要作品有: 蜀素帖、紫金砚帖、论书帖、多景楼诗册帖、珊瑚帖、研山铭帖、三帖卷、向太后挽词、寒光帖等。
/ f3 i" v4 ~  c, B( Y蜀素帖( A  h# r' u9 A+ O' l; s
9 q' |" [2 J$ @2 N- S
米芾作。是米芾三十八岁时(1088年),在蜀素上所书的各体诗八首。“ 蜀素”是四川造的丝绸织物,上织有乌丝栏,制作讲究。此卷相传为邵氏所藏,欲请名家留下墨宝,以遗子孙,可是传了祖孙三代,竟无人敢写。 因为丝绸织品的纹罗粗糙,滞涩难写,故非功力深厚者不敢问津。而米南宫见了却“当仁不让”,一挥到底,写得随意自如,清劲飞动,真似如鱼得水一般。; R2 w: r/ ^4 _( b
- z( W$ s$ }, m8 P* Y
另外,由于丝绸织品不易受墨而出现了较多的枯笔,使通篇墨色有浓有淡,如渴骥奔泉,更觉精彩动人。米芾用笔如画竹,喜“八面出 锋”。此帖用笔多变,正侧藏露,长短粗细,体态万千,充分体现了他“ 刷字”的独特风格。结字也俯仰斜正,变化极大,并以欹侧为主,表现了 动态的美感。董其昌在《蜀素帖》后跋曰:“此卷如狮子搏象,以全力赴之,当为生平合作”。
% m6 g# m4 ?/ n+ F0 i, ~9 B紫金砚帖
& ^6 j% l" a! q7 _
0 B/ T! {# p, l" H7 M米芾作。行书。此帖书法飘逸灵动,看似漫不经意,而更得浑然天成之神韵,有“无心插柳柳成荫”之趣。这是米芾书法功力至深的成果。' s7 b8 w9 i+ C9 k7 g1 T* x
论书帖
1 Y- c' i" W0 ?& N! s3 l! @* z) M2 o, Z' C5 Z6 t
米芾草书墨迹。米芾的草书虽不如他的行书那样气势开张,但也不同凡响。 这与他的为人学识有重要的联系。此幅草书,基本上是取法晋人,字里行间流露出米芾书法颠放舒展的独特风格,从这幅草书中,我们可以看出米芾在学习古人书法方面所下的功夫。+ h5 X+ I4 J: T' p, M
多景楼诗册6 o- v, {0 D' K# T6 j

3 H- J, g# n+ h, S) V! m8 A米芾书。极为豪放,笔力雄伟,神采奕奕。诚如宋赵秉文所盛赞的:“此册最为豪放,偃然如枯松之卧涧壑,截然如快剑之斩蛟龙,奋然如龙蛇之起陆,矫然如雕鹗之盘空,乌获之扛鼎,不足以比其雄且壮也,养由基之贯七札,不足以比其沉着痛快也。”见此册,可以使人想象出米芾当时挥毫时“神游八极,眼空四海”的惊人气魄。# G2 i: k# u% f+ }3 o
珊瑚帖# g! Q8 z8 n6 y% z# {
/ p- ]; y; L& F3 S
行书。为其晚年所书。据帖后施光远跋,此帖为米书中铭心绝品。0 ]/ I( m( @  t
研山铭帖  o% t" x* F2 i* R( X& u: b
- c* J+ V/ k2 E5 T
纸本,行书,是米芾真迹精品中的代表作。米芾的行书成就最高。此帖下笔倜傥纵横,跌宕多姿,不受前人成法的制约,抒发性情天趣,在他的大字墨迹中,应推为上品。0 m2 y+ H3 V/ h- |% c
向太后挽词# W: E# W1 m/ p! r3 T5 T
% M- t' b' f) m/ w* f
小字行楷。纸本。是其五十一岁时所书。其结字介于行楷之间,笔法精炼, 正如前人所说:“研笔如铁,而秀媚之气奕奕行间,风华类得大令(王献之)之神,是南宫得意笔。”米芾这样精致的小楷是极为少见的。
* t7 v" j2 \# M: O蔡襄
5 X( l5 _# M  y北宋书法四大家之一% n6 \' P& D3 p* j9 i3 b
蔡襄(1012-1067),字君谟,兴化仙游人。官至端明殿学士。《宋史·列传》称他:“襄工于手书,为当世第一,仁宗由爱之。”宋四家中,他年龄辈份,应在苏、黄、米之前。宋四家中,苏、黄、米都以行草、行楷见长,而喜欢写规规矩矩的楷书的,还是蔡襄。他的书法学习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浑厚端庄,雄伟遒丽。
" |2 a# e2 o0 ]+ V
1 i7 {$ d( r& w2 N+ [蔡襄 《纡问帖》
, {+ n* q5 R$ S; }1 A苏东坡说:“君谟天资既高,积学至深,心手相应,变化无穷,遂为本朝第一。 ”蔡襄为人忠厚正直,字识渊博,他的字“端劲高古,容德兼备”。《颜真卿自书告身跋》得鲁公笔法而修于鲁公书,可为楷则。沈括说他善于“以散笔作草书,谓之散草,或曰飞草,其法皆生于飞白,自成一家。”这说明蔡襄这位稍欠改革精神的书法家还不是泥古不化的,他也在追求古趣,力创新意。: I, c+ F$ `: O+ M" B& U
谢郎帖
) |, \, }6 o. M8 I$ X
/ U2 {3 o' i( N! D8 i' K* d4 n* O《谢郎帖》,纵26.5厘米,横29.1厘米,行书9行70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与书者“谢郎”,是蔡襄长婿谢仲规,这是封在正月十日写给他的信。由内容看,蔡襄染恙,体况不佳,言语上并不投入。从书法看,字形上有褚遂良的体势,下笔柔软,结字偏零碎,似秋叶离落寒枝。蔡襄信中自谓“眼昏不作书”,可能这也是该札落笔不准的客观原因。大大的一个“药”字十分传神,想远方的女婿透过这些文字就可理解亡子丧妻的岳父此刻的心绪。 0 N! J% T  s0 Q- q& @* j0 _% a
郊燔帖
6 J( V, z! e" Y  o  h* ~
& n* x* m# b: ?0 t# H' b. `行草书札的代表作。笔画浑雄敦厚,婉转有致,运笔飞动自如。此帖取法于《伯远帖》,又参以章草笔法,使之有机的融为一体,形成蔡襄独特的草书风格。
# b2 y4 ~& S: ~蒙惠帖
- u; j( s2 i2 o8 s# a
& ?3 l3 x( |6 Z- n行楷作品。取法《兰亭序》而又参以颜鲁公敦厚沉稳的成分,继而宏大了 宋代行书尺牍书法的艺术内涵,使书法艺术发展到一个新时期。' Q" s% E1 u7 H; i' ^) L
陶生帖
: D# y( B: A: w: K3 K$ E! {6 F: P6 s3 f+ u' f: C' ~! r/ ?8 s8 L
草书翰札。潇洒劲逸。结体欹正大小,重轻疏密,随心所至,一气呵成。 黄庭坚说:“君谟真行简札甚秀丽,能入永兴(虞世南)之室”是很正确的。( L. X; Z% z! B7 G/ v" C9 L
赵佶(宋徽宗)8 G+ V1 Q5 r4 M0 w9 A
史上最会写书法的皇帝
6 W; R. C- k  i" }宋徽宗赵佶(1082-1135),他政治上昏庸,生活上荒唐,艺术上聪颖。他是个天份极高的书画家,也是艺术活动的组织者和倡导者。他广泛收集民间文物,特别是金石书画,命文臣编辑《宣和书谱》和《宣和画谱》等。, Y1 a/ T0 V! @! m9 P3 c

' t! H% ]7 ~4 x9 a赵佶 《秾芳诗帖》(局部)) D2 p% `. h* {( n( K# i
他的书法,早年学薛稷,黄庭坚,参以褚遂良诸家,出以挺瘦秀润,融会贯通,变化二薛(薛稷,薛曜),形成自己的风格,号“瘦金体”。其特点是瘦直挺拔,横画收笔带钩,竖划收笔带点,撇如匕首,捺如切刀,竖钩细长;有些联笔字象游丝行空,已近行书。其用笔源于褚、薛,写得更瘦劲;结体笔势取黄庭坚大字楷书,舒展劲挺。其代表作品有:草书团扇、牡丹诗册。
1 Y( |  W/ H9 J草书团扇  w6 {1 T, |4 H* U
0 z1 ~4 q7 O9 q" X" N; j- s
赵佶 草书 《掠水燕翎纨扇》 绢本 直径28.4cm 上海博物馆藏8 W: W; u6 m* f0 z7 c
赵佶草书纨扇,是一件非常罕见的团扇书法作品,该作品线条细瘦刚劲,同其“瘦金体”楷书一脉相承,但比其用笔更为爽快、洒脱,笔势圆转流畅,打破了楷书那种匀称整齐的单字排列组合方式,从而越发显得活泼。
6 e. [5 F1 H$ c: r. G! Q. n, i1 n牡丹诗帖
+ \1 H5 r7 J( W# k0 C. U4 `3 K
* q& A' @! I$ o' A! H2 S赵佶 《牡丹诗帖》 纸本 34.8cm×53.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E7 y# u) S( [/ h
此作华丽富贵,疏密自然,用笔洒脱,线条粗细有致,笔势圆转流畅,书写时以手腕为轴心,少了点刚硬,多了些柔和,充分表现出了瘦金书体的婀娜之美,可能原先配有一幅双色牡丹图,作品参差错落,一气呵成,表现出了作者高度的艺术修养。
5 i$ x2 A: J# ]# G祥龙石图卷
2 ?" m) i, Z. y* Y: `/ l
6 X% k5 U, w( \! k0 D" G& w( U9 N2 }% k
赵佶 《祥龙石图卷》 绢布53.9x127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0 `# e; b7 O1 @; Z& [6 r此卷为原《宣和睿览集册》中的一页。款署“御制御画并书”,钤“御书”印,并有“天下一人”花押,钤“宣和殿宝”印。徽宗为了一己之好,曾命搜罗天下奇石异卉,图中描绘的很可能是御苑“艮岳”中的实物。湖石玲珑剔透,凹凸有致。细线钩描与淡墨渲染巧妙融合,起伏变幻,精妍秀丽。
3 n* K9 f1 e. @' J瑞鹤图
0 y9 q3 z' h0 _/ b4 c
* a/ c. n$ |4 U赵佶 《瑞鹤图》 绢本设色 纵138cm 横51cm 辽宁省博物馆藏: ?/ a  O& n2 Y6 t& K( a0 X
该字画作品是宋徽宗赵佶30岁时作品,构思别致,只描绘了宫殿的屋顶,画面两侧亦露出宫殿一角,祥云缭绕,可以想像宫殿的繁多雄伟。晴空上有20只丹顶鹤在上下飞舞,有两只立于殿脊的鸱吻上,一鹤稳立、另一鹤则立足未稳,众鹤呼应而生动。属于赵佶书画中的一件神品。
9 H" F. v/ I. \& K' w壹号收藏官方合作电话:400-60-515808 F$ w  d) _3 n
客服☞ 微信号/QQ:2509559046 R& @  @8 f* z# ]1 M" K: l

5 Z# N% p: f$ l+ u9 q8 |& n《毛泽东父子书法手迹,珍贵!》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欢迎光临 北美网备份站 (http://beimeilife.duckdns.org/)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