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网备份站
标题:
齐白石比一千个杜拉拉更励志
[打印本页]
作者:
小灵通
时间:
2015-10-10 13:16
标题:
齐白石比一千个杜拉拉更励志
摘要:锁定白石老人:齐白石孙子试讲没有成功。锁定励志主题:齐白石不闯北京难成大器。齐白石比一千个杜拉拉更励志。到北京是齐白石人生最重要的转折,不到北京,很可能没有后来的齐白石。也在客观上成就了齐白石晚年名声大振。
$ d- ]$ k& u1 l1 s
导语:齐白石堪称当今收藏 市场上最炙手可热的画家。去年的北京保利秋拍专场,齐白石的可惜无声12开花卉册页重出江湖,最终以9520万元的天价为某藏家收藏,创下纪录。
8 @6 m* |1 Q# u* U: {6 S2 y
0.jpg
(33.78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2015-10-10 13:15 上传
! e% B, v* T) _2 `
6 {/ M2 z& q2 k/ P' X
齐白石
- f1 `7 f1 e9 p2 P
百家讲坛 一直在物色新的“学术明星”,记者从节目组了解到,3月4日将有一位新的主讲人登坛开讲齐白石。据了解,这将是央视百家讲坛栏目开播9年来第一次涉足美术题材。
2 K8 p I' I) [$ g
这位新的主讲人吕立新还未登坛,就被称为百家讲坛史上最帅的主讲人。他现任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3年前出版过10万字研究齐白石的专著,演讲风格“麻辣、新锐”,要从励志方面解读中国近代美术大师齐白石,“齐白石比一千个杜拉拉更励志”。
8 a6 N5 g/ B" V2 p2 r4 ?
百家讲坛曾经在社会大众层面掀起过历史热、收藏热,会不会再掀起一个美术热?记者昨日专访了这位即将登坛的主讲人。
4 s6 J' _6 t, v: ] I7 a1 d! L
锁定白石老人 :齐白石孙子试讲没有成功
8 \1 h/ T, m$ [2 E
百家讲坛开讲美术,为何一开始就锁定齐白石?“齐白石是距离今天人们最近的一位美术大师,就像百家讲坛曾在戏曲领域主讲过梅兰芳那样,更容易引发观众共鸣。”吕立新从事中国近现代书画研究多年,目前他负责主持文化部首部国家级美术档案———20世纪美术作品国家档案的编撰工作。
/ S1 Q8 n0 ~, L. a
齐白石堪称当今收藏市场上最炙手可热的画家。去年的北京保利秋拍专场,齐白石的可惜无声12开花卉册页重出江湖,最终以9520万元的天价为某藏家收藏,创下纪录。去年底,齐白石的贝叶草虫立轴,一鸣惊人,以1680万元人民币成交,创下白石老人单幅作品的最高价。
) |9 I% U; a) O* U# e1 h
“一般民众对齐白石既熟悉又陌生,谁都知道齐白石,但很多人并不了解他,不了解他如何从一个只读过半年私塾的木匠成就为艺术大师的过程。”吕立新说,央视节目组认为,主讲齐白石是很容易出彩的。
2 ~/ @* X' Q* g
据了解,为了讲好齐白石,百家讲坛曾先后选定过3位主讲人试讲,其中包括来自广州的一位艺术老师,还有齐白石的一个孙子前来试讲,力图从生活的角度去主讲齐白石,但都没有成功,最后锁定由吕立新来讲。
' b g d' A m
锁定励志主题:齐白石不闯北京难成大器
" j x- G9 X' U" j$ Q
“齐白石比一千个杜拉拉更励志。”吕立新语出惊人,他解释说,百家讲坛录制中可能没有这么“麻辣”,但他确实在演讲中不断提到,今天的白领们可以学学齐白石。“齐白石绝对是成功奋斗的典范,57岁还当了‘北漂 ’,从湖南到北京打拼。要知道,以前齐白石只是在湖南很小的范围内有名,不到北京闯荡,齐白石很难成为一代美术大师。”
" N! n% w2 z3 x7 T; a8 M- u
“从白石老人在世时至今,研究齐白石的人和书多极了,但如何能轻轻松松地把齐白石的艺术说出个一二来,不谈理论,很难。”吕立新说,讲好齐白石不容易,必须找到齐白石生命和艺术中能与今天观众相通的部分。“我后来想到,齐白石当年所处的艺术环境与今天不无相似,艺术家们不到北京闯一闯,很难功成名就。”
6 ?- d4 M" H6 H
“从一个木匠到艺术大师,齐白石的奋斗经历告诉我们,一切皆有可能。”吕立新说,齐白石将近70岁的时候艺术上才炉火纯青,是非常传奇的人生,具有启示意义。
; T; c( R" N' w+ t6 k# h1 r& {
吕立新以齐白石的人生重大事件为主线,从齐白石一个人的故事委婉地引申到那个时代的人和事上,盘根错节地透射那个时代。“齐白石的艺术人生又可以反照当下艺术界,齐白石一辈子卖画为生,但卖画能够反过来刺激他艺术走向巅峰,可现在许多画家却在市场里迷失了方向。”
9 L1 q3 o( k$ f* S
对话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吕立新:齐白石刚到北京时四处碰壁
, r$ s, S0 s+ K6 E* C
十年艺术变革
% Z1 T6 l" y1 s+ y5 G0 ?
“齐白石57岁敢于‘北漂’进京,今天多少人比得上?”
9 T3 {0 R0 S+ d* J v0 M! |
摘要:锁定白石老人:齐白石孙子试讲没有成功。锁定励志主题:齐白石不闯北京难成大器。齐白石比一千个杜拉拉更励志。到北京是齐白石人生最重要的转折,不到北京,很可能没有后来的齐白石。也在客观上成就了齐白石晚年名声大振。
" ^' ]- k7 q% V: n0 `
记者:为什么认为齐白石一生有这么强的励志色彩?
/ r6 T" D2 V( ~/ O9 b9 n: P7 g
吕立新:齐白石57岁敢于“北漂”进京,今天多少人比得上?到北京是齐白石人生最重要的转折,不到北京,很可能没有后来的齐白石。刚到北京的时候,他没有名气,也不被社会接受,可是为了生活和卖画,他不得不逼迫自己变法,艺术上陡然迎来一个高峰。
% V/ O% H+ k- J
当然,齐白石“北漂”有被动的原因,因为1917年开始的护法运动,湖南战乱频繁,齐白石原本在湖南小有名气,生活也比较富裕,但战乱开始,不少土匪都端着枪盯住齐白石的画,他为此不得不“北漂”。那时候,中国美术中心就是北京,要出名必须来北京,齐白石由此开始了人生和艺术上的重大转折。
& e7 {1 ?$ _9 s4 N2 T6 V/ q
旧社会,齐白石这样的画家要靠卖画养活一家老小。刚到北京时,他的画作无人问津。稍微有点名气后,北京画坛保守势力强,他们骂齐白石画“野狐禅”、“俗气熏人”,“不能登雅堂”等。但他都没有气馁,坚持了10年对自己艺术的变革。到北京以前,齐白石偏重八大山人那种冷逸的水墨风格,当时在北京比较流行海派吴昌硕色彩艳丽的风格,齐白石在陈师曾的鼓励下逐渐朝吴昌硕的方向改,但他又超越了吴昌硕,10年时间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才被市场接受和认可,这在画坛中是不多见的。
: Y0 r! Y' w' Q9 f S. S- R# b) M
卖画非常纯粹
5 s: d) Q3 L3 U' L1 B0 K! q
“卖画不论交情,君子有耻,请照润格出钱。”
, I/ M; b& ^$ m6 l \+ s
记者:齐白石靠卖画为生,他有句名言“卖画不论交情,君子有耻,请照润格出钱”,这为什么没有影响他成为大师?
2 Y2 n. G: i+ T: S7 S
吕立新:齐白石那个年代的画家,没有政府养着,他要靠卖画养活一大家子人,但是他卖画也有非常多的规矩。齐白石不是那种追逐浮躁名利的人,他在白石老人自述中就说过,他一度非常满足乡间文人的安逸生活,晚年希望祠堂前儿孙嬉戏,享受天伦之乐。
- h2 a; p: R P: ^: T/ W8 ^
到了北京以后,几乎全部人都不看好齐白石,唯独陈师曾,可以说他是齐白石命中的贵人。陈师曾喜欢齐白石,最先拿他的画参加日本的艺术博览会,卖了大价钱。当时齐白石一个扇面在北京大概只能卖2元银币,拿到日本以后能卖到250元银币,当时简直就是天价了。这个消息传出来以后,不少日本人后来到北京买齐白石的画,北京琉璃厂也开始邀约齐白石创作,这样他才真正火起来,属于“墙内开花墙外香”。
+ s2 }# V) L6 R1 P" K8 }
齐白石卖画不是为了功名,是为了养活北京和湖南两大家子人,卖画很纯粹。解放前,他到南方走了一圈卖了一些画,自嘲说回来还换不了两袋大米,因为当年国民党政权严重通货膨胀。当时齐白石的画很受军阀、官僚甚至日伪欢迎,他干脆在客厅贴出了“画不卖与官家,窃恐不祥”,还有很多规矩“绝止减画价,绝止吃饭馆,绝止照相”,后来甚至停止卖画,可见他卖画是很纯粹的,不像当今的画坛,有些画家拉关系谋取职位,或者恶意炒作,抬高画价。
$ V; \8 j5 |1 U; a2 k
老鼠苍蝇入画
9 t5 @; Z$ ~. Q! N5 n
“细观9年,始得知蟹足行有规矩。”
+ L" `+ I# @$ S2 k2 Q9 M% Y
记者:从木匠到大师,齐白石成功最重要的是靠什么?
8 E% S% z U" J
吕立新:第一,他长寿,这对于他成为艺术大师很重要,因为他大器晚成,70岁以后达到“人书俱老”的境界;第二,贵人相助,一个是陈师曾,鼓励他衰年变法并获得成功,另一位是徐悲鸿,徐悲鸿把他请到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做教授,还在很多公开场合推崇他,为他编画集,也在客观上成就了齐白石晚年名声大振。
4 ]) [0 [! e% V. \
齐白石生活经历很丰富,他从贫苦农村走出来,见惯了中国老百姓喜欢的东西,他当木匠走街串巷、吃百家饭,他骨子里对陷入僵局的传统 文人画有变革精神。他画的很多题材都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瓜果蔬菜、扫帚、油灯,传统文人认为是俗气的他都能“绝处逢生”,老鼠、绿豆苍蝇都能进入国画,都能画得清新脱俗,这在他前辈的国画家中是没有的。
: s+ F3 n6 b$ W3 e) V
可以说,齐白石是对中国传统绘画的集大成者,而他又非常前卫,对民族传统绘画产生了深远影响。这又与他的勤奋分不开,他在湖南老家有一棵枫树,树上经常有鹰,他就对着这只鹰写生差不多1000多张速写稿,齐白石还说自家门前有口井,井上有绿苔,上边有蟹横行而过,他“细观9年,始得知蟹足行有规矩,左右有步法,古画此者不能知”。
* \. F% `; ~3 ?" d$ R
他传统功力太深厚了,诗书画印都是一流的,能下这么大功夫, 才可能有创新。对比眼下,很多画家谈国画创新,传统却太薄弱了,创新就成了空中楼阁。齐白石说过“逢人耻听说荆关,宗派夸能却汗颜。自有心胸甲天下,老夫看惯桂林山。”他很诙谐地道出了国画发展的路径,历代画家可以学习,但因袭模仿没有出息,要到真山真水里去写生。
6 j+ a/ b6 Q' Z) S5 y+ ^
欢迎光临 北美网备份站 (http://beimeilife.duckdns.org/)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