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 ]+ q& t+ _) I% B0 l% X
Choker,项圈式项链,是时尚界近几季以来毋庸置疑的话题单品。随着1990年代风格的回归,Choker作为其反叛精神的一部分得以延续,却让人们忘却了它是如何穿梭在人类服装文明的卷轶浩繁之中,又是如何参与到从原始文明到情色文化,从贵族阶层到民主化时髦的变革里。6 n" u. [3 r1 n- T3 ^# p4 p) P
4 O4 z* K& [' m! I% {) z
Choker的起源是跨洲际文明的。美洲原住民的着装传统里包括多种形式的珠宝,其中一种即为Choker,用动物骨头、玻璃珠子和贝壳打磨穿凿串连而成,细密的项链叠成一叠,紧紧覆盖了脖子一半以上的部位,再将较长的项链垂下来,在胸前形成同心的半圆,有时候,他们也会将大的贝壳或象征勋章的银片制成前部的装饰。美洲原住民的Choker用来在部落战争中起到保护脖子动脉和咽喉的作用,也作为部落庆典的盛装装饰。" e7 i" r- N i2 Y- @6 ~; k
- l3 U p8 {+ I- j 在东非,Choker在马赛人的庆典文化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作为装饰的目的,还对特别的场合和人际身份有着指示作用。比如在马赛人的婚礼上,新娘穿着漂亮的手工服装,戴上色彩缤纷的Choker,Choker的材质、颜色和大小都对应着新娘出身部落财富的多寡。Choker也成为女性婚姻状态的标志,已婚的女性将终身配戴她在婚礼上所戴的这条Choker。) S) ^' q; a" r' {& d4 p
1 X# X5 Z( q# Z# g5 J, l5 ~- E
' a5 O5 L4 V4 b' ~7 u
在埃及,正如关于埃及艳后Cleopatra的电影所展示的那样,Choker的材质显示了她的财富与低位。印度也是如此,女性配戴的Choker多以黄金和宝石制成,显示其家族财富几何。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Choker多以银项圈或彩色编织物的形式出现。 * m( z; I! z2 e0 C. T' ^/ n
9 B/ j. q8 Q1 T* E: C
- m( B7 M* r- e$ k# O; M Choker第一次在欧洲时装史上具有普遍意义的现身是在18世纪之初的法国大革命期间。在此之前,Choker本是受到欧洲皇室贵胄少部分人喜爱的配饰,亨利八世第二任妻子安妮·博林(Anne Boleyn)的画像显示,她尤其喜欢用珍珠串起来的Choker,上面装饰了一个小小的B字母吊坠。而到了法国大革命期间,Choker成为了法国女性哀悼法国大革命烈士的祭奠物,女人们将红色缎带的choker戴上,以静默的方式缅怀那些上了断头台的牺牲者。它们可以简单地绑在脖子后,也可以在后颈处形成一个X形。英国女性很快复制了这个造型,于她们而言,Choker是团结一心的象征,为了增加其美观度,她们将廉价的小吊坠和刻有浮雕图案的贝壳挂在前部。 / C/ L- E% r L
; g6 F8 I9 X! c, @
# P) \8 G) t) P" s5 O
Choker在18世纪的欧洲,正是这样一个两极化的矛盾的存在。一方面,它象征着权贵阶级的浮华生活,另一方面它又代表着底层阶级的抗争行动。甚至在1860年代,它一度成为性工作者的标志,在马奈1863年的画作《Olympia》中,赤裸地斜卧在榻上的女性被普遍认为是一名妓女,她的发际插着百合花,脚上穿着香艳的高跟拖鞋,脖子上正戴着一条黑色丝缎Choker。 / d p# C# i0 k
2 }- _& m) Y/ {4 f( e/ Q1 i 几乎是同时代,维多利亚女王统治的英国,Choker又受到上流社会普遍的宠爱。除了维多利亚女王本人不时配戴Choker外,推动其流行的最大功臣非威尔士王妃Alexandra莫属。Alexandra王妃配戴Choker是为了掩饰童年一次手术在脖子上留下的伤疤,她常常去印度旅行,受到当地女性配戴珠宝项圈式项链的启发,便将珍珠用丝绒带串起,紧紧地束在脖子上。这个优雅的造型很快被英国女性效仿,除了珍珠和丝绒外,珍贵的宝石、金子和蕾丝也成为这一时期Choker的材料。 4 ?/ F8 R( I# l A2 y( [
" y: O/ C% w) M- Z4 [
/ y0 Y- g& y. a
20世纪的时装风气从优雅华丽转向了现代和力量,以及后来的反叛和咆哮。Choker重新大规模的回到大众视野是在1940年代的美国,作为一种女性地位上升与财富增加的象征,Choker以蕾丝、缎带、丝绒、贝壳、珍珠和钻石等贵材质制成。1944年,《生活》杂志请来女演员拍摄时装片,以推广Choker风潮,并在文章中戏称其为“Dog Collars”(狗领圈)。 3 M0 w9 A' S/ 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