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网备份站

标题: 运用透视原理愉快的拍摄 摄影师剖析何为镜头感 [打印本页]

作者: Ribbon    时间: 2016-7-4 05:03
标题: 运用透视原理愉快的拍摄 摄影师剖析何为镜头感
摄影师胡渣为你剖析何为镜头感,如何运用透视原理愉快的拍摄。将近四千字的大型攻略。如果你没有耐心的话,可以直接看这个总结:, i; d+ B, M. e* Z! F2 {2 f$ m
1、镜头感好比一个圆球体。焦段越小,视角越大,曲面越大。焦距越大,视角越窄,曲面越平。) ]9 F" B4 [; s+ L( ~7 f, \
2、小于50mm镜头都有明显的畸变。焦段越小,畸变越大,拍摄时候越需要注意。
# z6 r. N7 u4 Q, e3、大于50mm开始进入刀锐奶化范围,焦段越大,背景化的越开。相同构图的拍摄,200 2.0的虚化一定大于85 1.2,即便85拥有1.2光圈。
, y& `" ]/ Y  I' H4、同焦段的不同款镜头在镜头感上并无本质区别,但画质、色彩肯定不一样。
! G  d0 ?& Q9 ^0 Y( R- y3 ~5、镜头感的培养,没有捷径,唯有多拍。而镜头感熟练度的终点是盲拍。
( A+ {" a  e9 v以下是正文:
$ i$ M0 h! v# E/ U很多摄影师喜欢说多拍照,培养镜头感。可是所谓的镜头感到底是什么,好想很抽象,玄学一般。大家都知道有镜头感这个东西,可是镜头感到底长什么样?看不见摸不着。笔者作为管理学硕士,最喜欢理论结合实践,认为即便是摄影这种主观的艺术,其实也存在客观的一面。所以镜头感这东西,不是玄学,他可以意会,也能言传,且听我慢慢道来。
  [4 A6 R/ ~7 ?* V何为镜头感?就是不同镜头之间的视觉差异。除去色彩、分辨率、色散、通光量、焦外二线性、口径蚀这些专业性的成像质量差异之外(这些不懂也没关系,并不影响摄影创作。非专业器材党,根本看不出这其中的差异。),最重要的是透视感的差异。所以本文的重点在于为你分析何为透视感,不同焦段之间都有什么差异。这个特别重要,直接影响你的拍摄手法。2 N. n: F; U, D1 R$ b
那么何为透视感,学美术的都知道近大远小的基本原理。所以透视感,第一奥义,就是近大远小。这句话说起来简单,可是很多人其实并不明白真正的含义。举个例子,在你面前的柜子明明是四四方方的一个平面,为何拍出来却是上头小,下头大呢?甚至连线条也不是直的呢?* C2 y- a. J, z# {/ S  L$ s
! N9 c( t+ w5 |% k9 {6 i- v
相机和眼睛不同,相机是单眼成像,而眼睛是双眼成像,外加人脑视觉纠正。所以眼睛看到处于一个平面方方正正的柜子,但是相机里看到的却是圆桶梯形。根据图示,我们可以看到柜子之间相机的距离,中部偏下的绿色圆弧最近,底部红色圆弧处次之,最远的就是顶上蓝色圆弧了。近大远小,所以你得到的成像必然是这样。
  b) P: I1 a" T( Y8 x
, P' V1 G. o* A' Z这就是著名的桶形畸变。这也是为什么照片拍出来的人脸总比实际要大的根本原因,有科学根据的。所以这里我们得到一个很重要的结论,脸小的人比较上镜。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看起来一般的人,一到镜头面前就容光焕发。而很多本人很美,一到镜头面前就变丑的原因之一。不过聪明的科学家们,早就考虑到这问题。所以就有了镜头校正这个东西。
* e  O8 O" t/ m  l) u, x3 |& W/ {* k# ?8 x
图示采用SONY A7R2+FE24 70 2.8GM的24端拍摄,用Lightroom软件镜头校正对比图。为了更直观的看到明镜头校正的效果,我100%放大了局部,并在书柜边缘画了一条黄色直线。2 b! {: y" B6 \$ a6 h" L
( x2 H# B" [7 j
根据图示我们可以看到镜头校正,基本解决了桶形畸变这个问题,把弯的线条拉直了。但是依然没能解决近大远小的透视问题,方方正正的柜子,依然是个梯形。怎么办呢?很简单,站远一点,越远透视越正,因为半径越大,圆弧的弧面就越平。
5 v7 ]* v+ Y1 z  d+ o6 R# W2 a2 q& P0 F4 `
所以理论上当你站在无穷远时,这个圆弧接近一条直线。就能拍出方方正正的柜子。可是站那远,我估计就算拍到柜子,在画面里面也只是一个小小点。这样的方正的柜子又有何意义?
6 |4 o7 c7 Y8 _+ N1 q7 Y" ^+ [( a2 n* y, M2 t4 Y, w
所以这里再引入一个概念,就是焦段。焦段的数值越大,能够拍的越远。把远处的景物拍到眼前。所以你用24焦段,拍摄全身人像和用85焦段拍摄出来全身人像拍摄位置距离是完全不同的,拍摄出来的透视感也完全不同,依然还是因为近大远小。$ _0 T) x, h' [" t: d1 K  ~3 _
不同焦段之间可视角度完全不同,以85定焦为例,垂直可视角度一般在16°左右。24焦段垂直可视角度则高达53°。而透视感的奥秘就在这里了,不同焦段可视角度不同,拍摄距离不同,所得到的画面完全不同。而这就是所谓的镜头感。如果这篇文章到此结束,你一定认为镜头感依然还是玄学。如果我再列出一大堆公式,给你计算不同镜头的透视成像,你肯定也看不下去。(其实公式我也不会。)但是这其中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1 u+ Z+ P! @5 P% A2 E) n  |0 x. D

# `- l4 m! j" K' \5 J3 @6 N简单的来说,就是。焦段越小,凑得越近,畸变越大。焦段越大,站着越远,畸变越小。
5 A: N7 F; _6 `! s7 A! y: M那么根据这个理论,是不是超广角这类畸变大的镜头就不能用呢?也不是,因为这个世界上有一种叫移轴镜头,他可以通过移动镜组来抵消镜头畸变,特别适合拍建筑,室内空间这种需要方方正正,真实还原空间感的拍摄需求。此外,善于利用超广角的畸变,也可以带来非常独特的视觉效果。而这就是摄影的魅力所在!比如你可以利用畸变拍个大长腿。) M$ T# ~( Q- p9 t

+ V2 L+ T, |& h$ J( q! i" t$ P# \, a# g- M) P; p1 D, c
SONYILCE-7+FE 16-35mm F4 ZA OSS 1/200s F7.1 ISO100 16.0 mm
5 E( Y/ w3 h- i$ \" u16端超广角视角下,巧用畸变拍摄的大长腿欧巴,我好心虚啊。这是桶形畸变的另一个特征,中心部分畸变小,边缘畸变拉伸严重。所以拍摄超广人像时,如果把人物放在画面中心附近位置,就可以拉出非常夸张的大长腿。但是缺点就是脚也变得非常大。怎么办呢?很简单,遮住他。& C7 \% R8 c, p9 n" C/ s( }
& j' Q% J' E6 T
SONYILCE-7RM2+ FE 16-35mm F4 ZA OSS 1/60s F6.3 ISO320 16.0 mm8 Y+ b" E2 c% o
同样是运用超广角拉长了模特的大长腿,但是又用裙子遮住了畸变过度的脚。完美。/ N& F8 y* V; E1 \3 S5 J( r+ R
所以通常来说,用超广角拍摄人像时,脸部尽量靠近中心区域,人物画面占比尽量小。当然,这也不是绝对,因为很多时候不按常规出牌,也一样能得到非常特别的效果。比如这样。
" G. X# }. a2 L. R- y# {; w5 M% M* }% a+ S1 L, r

, ?- p! X2 a) {* A+ oCanonEOS 5D Mark II + EF16-35mm f/2.8L II USM 1/40s F6.3 ISO100 16.0 mm( a9 ]8 A0 ^5 D
16端贴身拍摄的近大远小透视感,大头娃娃的即视感。而这些都是超广角镜头下透视感,夸张的变形,并且吸入大量的画面进入镜头。拍摄你可以把手里镜头想象成成一个水平开口约为108度,垂直开口63度的类是矩形的扇形曲面。正对着镜头部分的畸变最小。边缘部分画质变形最严重。通过不断拍摄,来培养这份空间感,镜头感,才能最终驾驭他。
; A4 n. `: k7 F5 u0 b; O随着焦段数值越大,视角越窄,拍摄距离也更远。当到放大24焦段时,算是一个将畸变控制的比较好的广角端。又一常用的焦段,缺少16端那种夸张的视角,但是又能吸纳足够多的画面。
& ?0 D5 O7 z8 G9 ?$ Z9 h( I) E! V( v5 |/ Z1 b/ H! ?  T
ILCE-7RM2+FE24-70mm F2.8 GM 1/320s F8 ISO160 24.0 mm
9 Q% ?/ ^8 Z8 c: `
# I& \- o/ I6 U. {) P5 G2 Y  IILCE-7RM2+FE24-70mm F2.8 GM 1/25s F2.8 ISO2500 24.0 mm" M3 l2 l) J2 K7 o
相对16焦段,24焦段的画面更平一点,更窄一点。初学者也许很难察觉两者画面的细微差别,可是当你深入使用之后,你会发现哪怕试着毫厘之差,带来的视觉体验也完全不同。如果说16端为了让畸变更容易接收,拍摄的人物在画面中的占比尽量小一些的话,那么到了24端,即便是人物画面占比非常饱和的全身照,其畸变程度也还能接收。或者说16端是为了超广风景和环境人像而生,那么24端的镜头感除了用来拍摄视觉相对工整一点的透视感之外,更重要的作用是可以让你在狭小的空间拍摄也游刃有余。1 D5 t+ d; D- O8 M. B+ p: c
人文视角,35定焦。传说中最接近人眼视觉的焦段,其实这里的接近,大概是指人眼看到的距离和大小接近。并不是指透视感和人眼接近,人眼可没有35定焦那么严重的畸变。原因很简单,人眼是双眼成像,大脑自带镜头校正功能。所以人眼看到的画面,几乎是0畸变。但是相机不同,单眼成像,理论上无论如何也无法实现0畸变。
7 C. b; e; I( {% w6 T& V6 j
9 S' S1 s+ D5 u& F2 X3 V7 T2 d' j5 V4 I* y$ S. \$ L7 u3 s9 H
CanonEOS 5D Mark II+ Sigma35 1.4 ART 1/100s F2.5 ISO400
. S2 X; U1 u. s5 [但35定焦的拍摄距离是和人眼看到的距离比较接近的,所以如果你想培养一只镜头的透视感,在没拿起想之前就知道站在什么合适的位置可以得到全身照、半身照的话,那么35定焦是比较容易把握的。
& ^' B! q& ?0 {不过35定焦依然还是有比较明显的畸变,所以拍摄时,还是把畸变的影响考虑在内,例如当你使用35定焦平视视角拍摄小露肩膀的特写时,你大概会把模特的肩膀拍的非常宽,脸也容易拍大。* t) i9 r; C+ s8 ~2 V; V! W  B

; T' k/ q1 c8 [( I, {CanonEOS 5D Mark II+ Sigma35 1.4 ART 1/100s F2.5 ISO400
3 {/ r9 S7 T6 {; N  ]3 A可是当你把拍摄视角稍稍提高一点,就很容易把人拍的娇小一些。因为近大远小,距离镜头较近的眼睛会显得大一点,而距离镜头较远的下巴也会则显得小一点。所以小个子女生适合拍平面模特,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因为摄影师的拍摄机位更容易高一点。) N) Y: G, ]% I2 q
/ g7 [! N& Q, b5 a, a) f

8 L. i) @# e6 [& qCanonEOS 5D Mark II+ Sigma35 1.4 ART 1/100s F2 ISO400
3 q# s; r- |$ S& ]( A标准定焦50mm。到了50这个焦段,畸变已经很小了。除了拍摄一些横平竖直的线条之外,日常拍摄已经很难察觉到畸变的存在。甚至即便是拍摄横平竖直的线条,只要拍摄角度合理,也能让人很难察觉畸变。* w5 ]# ]  w; B* ^/ u% D# z
" D( ~( I* o3 R$ Z0 ?, ^% ?. r
ILCE-7RM2+FE 55mm F1.8 ZA 1/60s F4 ISO160
$ e+ \3 J- H! {( R% G, y! C/ R% N) N
3 m7 S0 y0 X# r) y; v; QILCE-7RM2+FE 55mm F1.8 ZA 1/50s F1.8 ISO500% d' k% N& A1 R  q: b- v
所以50是一个镜头透视感很好的分水岭,在50之前的焦段,都有比较明显的畸变,而到了50之后画面就工整平实的多。那么是不是镜头感的问题,到了50mm就算到此为止了呢。50之后的焦段镜头透视感差异是否很小,小到可以忽略不计呢?当然不是,因为还有一样东西,叫做压缩感。也就是所谓的景深,在50之前,即便是1.2光圈,也无法打到200焦段2.0这种空气切割器般的压缩感。所以摄影界中常说的刀锐奶化,你大概无法在小于50的镜头中体验到。. C# Y, ~; g: {2 ]: g; L
人像镜皇85定焦。我想85定焦之所以被成为人像镜皇,大概是因为在这里才能体会到真正的刀锐奶化。焦段小于85的镜头,大概只能体会到刀锐,却无法体验奶化,也就是虚化的魅力。+ t4 @( t% v& k/ x# ~

- P# \( @; v' w: [2 S: e0 W  uSONY ILCE-7RM2+FE 85mm F1.4 GM 1/250s F1.4 ISO1600" k, z+ A1 f9 N4 u
- o+ l2 t& B& {( s8 F* b
SONY ILCE-7RM2+FE 85mm F1.4 GM 1/160s F1.4 ISO400
- M4 R$ c1 H5 ^3 S0 F2 @" j
& K2 G* q& h- k9 i$ QSONY ILCE-7RM2+FE 85mm F1.4 GM 1/200s F3.2 ISO400
5 H5 C( _" V0 t& |$ W1 {相对于200 2.0这种规格的空气切割机,85定焦便宜,轻便,而且能够保持和模特合适的拍摄距离。能够很好的将人物从环境中剥离出来,同时又营造出非常漂亮的虚化环境。此外,从模特的感受来说的话,85mm不像35mm有那么强的进攻性,也不像200mm那么没有存在感。(35mm拍摄太靠近目标,容易给目标造成压力。200mm则是远离目标的旁观者模式)。我想正是基于以上种种,才让85mm获得人像镜皇的称号。而这个焦段的透视感也确实适合人像。
" g  Y. j/ g# p* `小切割135焦段。相对于85的刀锐奶化和200的空气切割机,135的焦段略显尴尬一些。但从压缩感来看的话,135优于85,而弱于200。也许是85和200的名头太大,而导致135的相对小众。不过依然有大批簇拥,这基于两者之间平衡的镜头感。( _( d1 Z$ s  ]2 P) q4 r! {7 h# N

$ D; J3 ]! F9 R2 V2 U: {- L+ d0 z8 WSONY ILCE-7RM2+LA-EA 4+135mm F1.8 ZA 1/160s F3.2 ISO160
! m0 X3 A3 B8 d/ g4 Q* y0 B, U/ A; X
CanonEOS 5D Mark II+EF135mm f/2L USM 1/80s F2 ISO5003 E! H$ x* E' a6 g- H# ?/ c; B; o* U/ _
空气切割机200定。这应该是追求人像虚化道路上,民用级别的终极体验了吧。然而太贵了,70 200 F2.8镜头玩过,200 2.0还真没玩过。所以很难在镜头感上说出个所以然来。只知道只有这个级别的镜头,才能在全身人像虚化的有所建树。
8 R. d6 Z! B8 {0 r2 S90微距、百微。相对于前面说的虚化,微距镜头具备更强的虚化能力。即便很小的光圈也能得到非常浅的景深。因为影响景深的三个要素焦段、光圈、物距中,90微的物距太近了,几乎可以贴身拍摄。所以特别容易得到非常浅的景深,此外微距镜头即便光圈缩小到22,也可以得到非常清晰的画质,因此被微距无弱旅。
# g4 R3 V) z6 l! i) u2 b
) _2 R1 e0 Y0 B2 |SONY ILCE-7RM2+ FE 90mm F2.8 Macro G OSS 1/60s F9 ISO100
, Y" v. C* `/ E) L8 n+ Q变焦。则是光圈较小,焦段覆盖范围较广的一系列镜头。相对定焦来说,镜头感很难培养。因为焦段覆盖范围太广,变化也太细微了。例如24和25焦段镜头感的差异,一般人真的很难感受的出来。所以即便使用变焦镜头,也尽量使用其中几个焦段作为常用焦段,这样的镜头感就容易多了。; S/ }$ j7 `- M: b

7 w1 W6 C6 x3 m1 K/ w8 J: k
. X/ j% E2 e% }% J+ |' u7 {& |9 P2 A7 p/ ], x0 V, K2 d

& }; I* w0 R9 g& r5 _7 y. u; b内容采编自网络, 不代表北美生活网观点, 除新闻外如有著作权争议, 请联系本站编辑,将立即处理。$ ~5 C/ I4 I% G, }

' \1 l- ~3 e7 u谢谢欣赏,开放注册,欢迎加入北美生活网。




欢迎光临 北美网备份站 (http://beimeilife.duckdns.org/)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