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网备份站

标题: 4种方法让你的照片更吸引注意力 [打印本页]

作者: 轻描淡写    时间: 2016-6-26 21:54
标题: 4种方法让你的照片更吸引注意力
点击上方“行行摄色摄影团”关注微信公众号:ixxsschina,每天都有精彩摄影资讯。
4 Y" e3 R, W, L+ u) W5 A0 o+ K) Z$ R- T“一幅好照片要有一个能吸引注意力的主体”,这是纽约摄影学院关于好照片的三条基本原则中的第二条。如果希望照片能够吸引人,就要让人们的目光在照片上有落脚点,要让人们的目光能够停留在画面中。这就要求主体能够突出出来,能够引起观看者的注意。初学者总是喜欢把自己感兴趣的东西都塞到一个画面中,这就像交通拥堵一样让人感到非常糟糕。不管我们是不是舍得,总要有些放弃的东西,这样才能突出我们最想要的,并且可以使主题更加明确、画面更加简洁。
# H8 M0 P5 J" u9 h+ P
  F/ O- i4 A0 D1 m这次不引入“构图”的概念,而是希望集中探讨一些有实用价值的技术,探讨如何使用这些技术将观看者的注意力更有效地集中在我们想表现的东西上。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同样不能为了方法而“方法”,不然我们就会犯和“构图法则”一样的错误。
7 B9 N+ P& G/ ^, S4 D/ |' G! l# P2 e; v3 F$ w' Z
布局- [: D) p/ x. O+ O% [# D$ f
9 M, X& D5 v2 r; d
画面中心是一个最突出的位置,但是它并不一定是最合适的位置。让主体出现在画面的哪一部分,这正是“布局”这一招要解决的问题。在传统的构图法则中有三分法和黄金分割法,这些布局法则在某个角度上来说可以让画面更“优美”或看起来更加“舒服”,但这并不意味我们不能把主体放在画面的中央或这边缘。/ O) s, m; L  o- i7 Z" I' g5 M
; c' Y# _5 J, n) {# M- o# W% P4 P8 P
那么布局的奥秘在哪里呢?
% D' a8 G0 _+ Q8 L4 z" ?7 t  E归纳起来,对于主体布局只有两种情况:中心布局或者偏离中心布局。主体中心布局照片通可以表现刻板、稳重、平静、荒诞甚至诡秘等内容,也经常用于拍摄单一人物或动物直视镜头时;偏离中心的布局会比中心布局的画面更加灵活,变化也更多。* J5 }/ p  i( Q
! h/ i2 Z. I* e2 f
主体偏离画面中心,也会产生一个问题需要我们考虑:在主体的哪一侧留出更多空间?左边还是右边,抑或是左下还是右上……让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些照片有什么不同?
3 m5 r( j1 i3 @7 m5 S- h4 e2 J当主题没有方向性的时候,无论上还是下,它在画面的右侧看起来都会“舒服”些,因为我们的习惯于从左到右阅读,右侧是视线的转折点。主体在右侧,视线碰到主体会转回到画面中来,如果主题在左侧,视线就会向右滑出画面。6 q% J8 G* s5 ^4 S& p" S

: Y; i  }7 {+ `( \! k7 |基于同样自左向右的阅读习惯,“主体在画面左侧向右”比“主体在画面右侧向左”看起来会更“舒服”一些。当然,这样的法则可以像其他法则一样被打破,我们完全可以反其道而行之,用来传达相反的视觉效果。+ [5 f& ]" t0 u
( v" y8 Y! Y+ E5 P: w
例如下图,取景时将主体安排在画面左边的三分之一处, 让画面“传统一些”、“平淡一些”,以便表现主体正在休息的平和感。1 |; i" c" S6 c; T% k. U

" u3 u& q2 {  G" M) \3 n3 k4 A5 b- L8 P# u; O+ E
靠前让主体更大! P, P" ]" S! R2 i4 v

# E# A! e" P/ j& P这一招非常简单、非常实用,而且效果非常显著。这是因为使用这一招所表达出来的最为直接。有人因为这一招太直接、太简单、无变化而认为威力不够大,所以不愿使用,他们宁愿去去寻求一些复杂而花哨的方法来标新立异。但是,如果留意这个世界上照片,我们就不难发现,那些优秀的照片大部分用的就包含了这一招――“靠前让主体变大”。所谓“靠前让主体更大”,指的是让被摄主体尽量比其他物体更靠近镜头,这样主体在画面中所占的面积就会更大一些。有两种方法可以让主体尽量比其他物体更靠近镜头。著名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曾说:如果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离战火不够近。这正是我们要说的第一种方法:靠近你的拍摄对象。* H- Z! j& i$ O3 T# c3 q8 v

' d( A& F. v/ I1 w1 r6 O; H: d当我们靠近被摄主体时,要留意画面中透视变形。如果不想主体出现透视变形(比如大鼻子小耳朵的现象),那么要和主体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个距离至少是沿镜头光轴方向景物深度的十倍。比如拍摄正面头肩部人像,鼻子和耳朵之间的距离大概是15厘米,要使鼻子和耳朵的比例看起来比较正常,就要站在1.5米以外进行拍摄。拍摄正面坐姿人像时,膝盖和耳朵之间的水平距离约为40厘米,若想要比例看起来正常,拍摄距离要保持在4米以外。+ v! }0 f* }- j% ~6 n. n

) F/ d  y7 j/ u8 W6 c. F$ r8 G4 {
/ E. d8 V3 g& [* K! h' c- @但当我们想通过这种变形强调某种关系或者事物时,就可以利用近距离拍摄达到目的。比如夸张地表现拳击手出拳时的力量,近距离拍摄时可以让那个拳头硕大无比。/ M. |9 }' |( M
每一种方法都会有其局限性,即使是我们上面所说的这个简单实用的方法也不例外。靠近可能意味着攻击和侵犯。如果我们拍摄动物,当距离小于可以被接受安全距离时,它很可能进攻我们或逃之夭夭,致使拍摄失败。拍摄人,尤其是陌生人的时候情况就可能更加复杂。. Y* j# [7 h' H& n

8 I& Q% S/ M& ?9 T- L! h) _于是我们在这一斧中想到了第二种方法:当无法靠近被摄主体时,我们可以用长焦镜头将主体拉近,以使其在画面中所占的面积更大。第二种方法通常不存在透视变形问题,但因为离主体很远,相机和主体之间可能会出现一些走动的人、跑动的车等等成为干扰因素。
( t: Z0 T9 @  q6 Z6 |# ~/ x
: R  P4 b7 o& s$ G$ s利用引导线突出主体- b9 x% k  f* W
5 k, g3 O3 D3 B3 S  f
我们把天地连接的地方叫做“地平线”,把河流看作“曲线”、把笔直的街道当作“直线”、把目光的方向称作“视线”……粗的可以是线条、细的也可以是线条,看得见的可以是线条、看不见的也可以是线条。线条在我们的眼睛里到处都是,但它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这是个令人难以接受的事实。既然线条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那么我们的大脑是怎样识别它的呢?忽略大小的物体,我们把它看成 “点”; 和“点”很相似,忽略粗细的物体,我们就把它看成“线”。线条可以表达长度和方向。
) g7 ^! U) t  v在画面中线条可以是直接被表现的对象,也就是主体。如果线条是主体,如何突出它可能就不是我们这次的三板斧能解决的了。这次我们探讨的是利用线条的指向性将目光引导到主体上。当主体不够大时,而刚好有线条存在时,这是我们常用的方法之一。
* E; z. m9 T7 P5 h& h
; O  `) ^& T' u# _当我们在做“用线条引导视线”的练习时,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关注线条比关注主体更多,结果线条比主体更加引人注目。换句话说,练习者只是希望人们通过线条看到“主体”, “主体”是什么并不重要。那么这样就是为了方法而方法,除了喧宾夺主的线条外,人们很难注意到其他东西。正确的做法应当正好相反:我们关注“主体”,当现场有引导线存在时,我们需要根据主题考虑用还是不用。所以,在使用引导线并且它不是主体时,我们的建议是不要让引导线太强势。
7 e6 i1 Q) [/ S! a3 P* N+ F- `( ^0 J" V
, ]' k0 u! T# ~3 n, w6 U椅子不但对视线进行了引导,而且为对表现人物因疲劳而休息提供了重要的表现作用。从上面两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如果起引导作用的线条和主体之间存在某种联系,而这种联系对主题表现起到重要作用,那么引导线的存在就会变得更有意义。" A4 b1 W! i7 ?4 W; V% O7 b
1 Z% |. T. o' d; S/ C
利用框架突出主体; Z* ^" S0 u, h
1 U  G% o* s8 H# n
利用画面中“线条”之间或者“线条”和画面边框之间围成的空间“框住”主体,用来达到突出它的目的。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利用框架突出主体”。当主体不是很大的时候利用框架来突出主体也是我们常用的方法之一,当然这种方法不仅局限于主体比较小的时候,也可以使用在主体比较大的时候。这更像是“画中画”,不同的是,框架围住的区域可能是规则的,也可能是不规则的。如果框架所框住的不仅仅是主体,那么框架里仍然需要主次分明。
# O& j2 w1 V, c4 _# C5 T5 l" ~
和利用引导线一样,如果框架太强势,它就会分散人们的注意力,而失去了突出主体的作用。这种情况也会经常出现在“利用框架”的练习中,练习者在一开始往往会为了框架而框架,就好像在告诉观看者:“嘿!看呐!框架在这里,我用框架框住了一个物体。”, S2 {8 j# {2 t1 B
每当我们学到一种方法都会很兴奋,然后到处用它,不管是不是适合。虽然有时候会让照片变得很糟糕,但这也不失是一种很好学习的方法。利用“刚学到手”的心理热情,进行集中式的强化技能训练。但要注意:在大量拍摄的过程中一定要思考和总结,逐渐地掌握这项技能适合应用的地方,让技能能够稳定的发挥出来。换句话说,当我们利用框架突出主体的时候,应当知道什么时候会很好,什么时候会很糟。用其他方法也是这个道理。
) _" C( c4 ^2 G. _
8 m# f5 y% B1 s2 T& U在这张照片中,暗影部分的山形成了一个“V”字框架,将作为主体的倒“V”字型灰白山峰衬托出来,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但有时候,在使用框架并且它不是主体时,我们的建议是不要让框架太强势。
! q! |5 ~; ?) r1 o
/ u) A- X% v9 a7 q* w突出主体的方法远不止这么三板斧,但其他方法都和这三种方法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或者是一种方法的另一种说法,或者可以和这三种方法联合使用。比如利用光线照明突出主体,往往也是利用暗影或高光搭成的框架突出主体;利用重复突出主题,也可能会和“靠近让主体更大”一起使用……( [7 W: ^: T4 `' t; N

  ?1 t: a0 K! X$ p& a/ G" K+ [' `0 b! y( T/ N
这样看来,在拍摄实践中方法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只要我们将足够的注意力集中在主体上,总能找到合适的突出它的方法。毕竟我们要通过表现的是主体,而不是方法。能够突出主体,并且不造成干扰的方法就是好方法。要想掌握这些方法,还是那句话,拿起相机拍吧。
. b: K: i* m" e7 x* ]* p8 e, E1 _3 V3 p/ Q
, t8 E, ?" [/ A/ ]# H# |: p
# P8 d0 Y. E* ]9 @- p6 s" _

; o* W& N& M3 X6 w, v% T6 H" B内容采编自网络, 不代表北美生活网观点, 除新闻外如有著作权争议, 请联系本站编辑,将立即处理。1 N5 r! L! h- H8 _& y( V, \5 q

" C4 o+ O: }5 C谢谢欣赏,开放注册,欢迎加入北美生活网。




欢迎光临 北美网备份站 (http://beimeilife.duckdns.org/)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