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四年, 苏培盛进献奇书一套, 雍正工作太忙,无暇顾及。 他儿子乾隆继位后, 却想起这套书,特地重新装帧, 并刻上“乾隆御览之宝”, 从此放在枕边,日日翻阅。 去去去,想什么呢! 不是《春宫图》, 自古以来, 这类绘制海洋生物的图谱就十分稀缺, 再加上清朝的皇帝们都是北方人, 很少见到这些沿海生物, 所以连后来的嘉庆和宣统皇帝 也都对此书很感兴趣。 当然, 画风清奇也可能是一个重要原因。 毕竟, 《海错图》中的海洋生物有些是这样的。 这本奇书绘制了371种沿海生物和非生物, 绘制这本书的奇人, 不是宫廷画师, 而是一个生活在康熙年间的平头老百姓, 对于这位人士的历史记载寥寥, 只知其字存庵,钱塘人,生卒不详, 猜测是一位画家兼生物爱好者。 聂璜苦于自古以来 都没有海洋生物的相关图谱流传, 所以下决心自己画一本。 康熙年间, 聂璜游历了天津、浙江、福建多地, 考察沿海的生物。 每看到一种,就把它画下来, 并翻阅群书进行考证, 还会询问当地渔民, 来验证古书中记载的真伪, 所以《海错图》是一本实证性很强、 准确度很高的书。 凭着自己的兴趣爱好, 跑遍大江南北, 经过几十年积累, 聂璜最终在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 完成了《海错图》。 他绝对算得上是生物学的狂热发烧友了! 发烧友聂璜除了 对绘制海洋生物有着一腔热爱, 记录怎么吃它们也是重视得很。 比如绘制石首鱼(黄花鱼)的时候, 连鱼头里的两块耳石都画出来了, 特别备注:头中二石。(不能吃!) 另外他还备注: 我一边吃鱼一边端详它这头骨, 发现有很多花纹, 所以我把这花纹也画出来了。 吃鱼的时候, 还不忘观察鱼的头骨结构, 他这个吃货当得很是高级。 他还记录了很多吃海鲜的方法, 比如琉球国(今日本冲绳)吃马鲛的做法是 “稍加盐而晒干以炙之”, 也就是烤鱼干。 清朝的皇帝们酷爱这本书, 是不是因为同是海鲜爱好者呢? 当然, 聂璜还极具想象力, 毕竟他是创作出了“史上最丑人鱼”的画师。 关于人鱼的传说那么多, 聂璜偏偏选择了最奇葩的那一种, 《海错图》里, 聂璜还写了: 一座海岛有车轮一样大的“海蜘蛛”, 渔民上岛, 需要百十来号人一起去烧掉蜘蛛网, 否则会被粘住…… 这是科普读物《海错图》呢, 还是“怪兽灾难片”的剧本? 阅历如此丰富的聂璜, 当然也是一个“老司机”。 海上有一种常见的贝壳叫贻贝, 贻贝还有一个名字叫海夫人, 至于这个别称是怎么来的, 各处都没有解释。 但是这《海错图》里就解释了, 而且还是个极为三俗的解释。 聂璜说它的肉啊, 状类妇人隐物且有绒毛, 故号海夫人。 还配了“小赞”(配图旁边的小诗)给海夫人: 许多夫人,都没丈夫, 海山谁伴,只有尼姑。 不得不说聂璜的诗实在写得太烂了! 一个生活在中国最后盛世的闲人聂璜, 在画完这本图谱后就消失了, 他也只有这一部作品传世。 由于日本侵华,故宫文物南迁, 辗转中,全套四册也分了家。 如今, 这本书的前三册留在北京故宫, 第四册则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在万般皆下品, 惟有读书高的古代, 聂璜却没有走上科考入仕的路子。 他游历山川,著成这样一本图谱, 从此, 中国少了一个憋在家中日日苦读的书生, 多了一本名留青史的有趣的奇书。 ▲ 图片源自网络公开资料 「那一座城」读者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