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生活网

首页
北美生活网 首页 互联 文学 查看内容

【书单】关于背叛与决裂 曾有多少不见硝烟的战争

2016-9-11 18:47| 发布者: 涨姿势了| 查看: 521| 评论: 1

摘要: 时代已变,很多被一方视为背叛的,在另一方看来,却不过是反叛。在《追风筝的人》,阿米尔因自己的胆小懦弱,背叛了对他忠心耿耿的哈桑。背叛是什么?列宁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印度政治家辛格认为,当你背 ...
时代已变,很多被一方视为背叛的,在另一方看来,却不过是反叛。

在《追风筝的人》,阿米尔因自己的胆小懦弱,背叛了对他忠心耿耿的哈桑。


背叛是什么?列宁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印度政治家辛格认为,当你背叛别人时,你也背叛了自己。历史记载中,“背叛”这词就跟人类脱不了干系,一万个人可能就有一万种“背叛”的行为。为了美色,吕布可以背叛,甚至杀了自己的义父董卓,而犹大仅仅为了一袋金钱而出卖耶稣。

背叛与反叛,意思差不多,但感情色彩却相反,被一方视为背叛的,在另一方看来,却不过是反叛。

九月初的网络世界,因郭德纲与曹云金两人间的争斗而硝烟四起。这对昔日的师徒,如今相互指责揭底,已然势如水火。一方祭出行业老规矩,怒斥徒弟背叛师恩;另一方则高举合同、契约这一市场伦理,不满待遇跳槽不是很正常合理的吗,为何要如此道德绑架。

很显然,在一个看重恩义、等级、誓约和忠诚的社会里,人跟人之间的关系以各种名分(如三纲五常)联结或捆绑在一起,背叛往往是大罪,遭人唾弃,是道德上的污点。当一个人指责另一个人“你背叛了XXX时”,往往一脸悲愤,并自觉占有道德高地。而市场伦理主导的社会强调个体的自由,道德上更为宽容和多远:违反合同该怎么受罚自有明文约定,谈不上背叛;现代人对婚姻中的出轨行为也更为包容,会具体分析,会进一步反思双方关系乃至婚姻制度,而不是简单粗暴地进行道德审判。

在我们日趋开放和全球化的社会里,个体拥有哪些自由与权利,个体与他人之间的边界,都将越来越清晰。由此可想见,基于名分的背叛行为将越来越少见,人们会仍然不断与他人决裂,但很少能称得上背叛。但有一类背叛行为大概一直不会变:一个人出卖了另一个人的秘密、利益或安全。

下面这8本书,为我们描述了各种意义上的背叛和决裂。

 

三岛由纪夫,《禁色》

内容简介:老作家桧俊辅藐视道德和凡俗,崇尚极端的唯美主义。因生来貌丑,桧俊辅被先后三个妻子抛弃、背叛,而在他遇到英俊的同性恋青年南悠一后,决定将悠一塑造成艺术品,向他得不到的女人展开报复。悠一同意了他的要求,与康子结婚,并周旋于女人之间,发生了一段又一段的关于背叛的故事。

推荐理由:悠一在与康子结婚后,不仅与同性发生关系,还与其他三个女人暧昧不清。在婚姻中,悠一是背叛者,他对康子甚至从来没有过感情;在与桧俊辅的合作中,他也经常违背他的命令。可以说,悠一是这个充斥着背叛的故事的中心人物,所有因缘际会都因他而起,他也成了三岛由纪夫在此书中着墨最多,塑造得最成功的一个角色。从一开始的“无意识”到后来的操控全局,悠一逐渐展现出了他自己的“欲望”:想要得到金钱、权利等他想要的东西。不同于《假面自白》还尚留存几分青春的青涩,《禁色》已经完全把“青涩”抛开,展现出赤裸裸的“苦涩”。爱情、婚姻、家庭等听起来理应美好的事物,在这个故事中全然没有美好的模样,剩下的只是不堪的现实与虚伪的假象。但正是这份“苦涩”,让这本小说读来令人欲罢不能。

一句话书摘:他们俩饱享了平凡都市的一桩桩快乐,醉醺醺的在大街上轻快地走着。悠一拎着俊辅的提包,俊辅喘着粗气像年轻人一样大踏步前进。他们各自陶醉于“今宵无归处”的自由之中。

 

西格弗里德·伦茨,《变节者》

内容简介:1944年夏天,东部战场日益吃紧,来自马祖里地区吕克的青年士兵瓦尔特·普罗斯卡坐火车开赴前线,在爆炸中侥幸生还。在白俄罗斯南部到乌克兰西北部的铁路线中,随军守卫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承受蚊子和游击队的轮番攻击,士气极为低落。在绰号“圆面包”的知识分子战友沃尔夫冈的道德感召下,普罗斯卡毅然投敌。

推荐理由:这是一个关于变节者的故事。主人公普罗斯卡在意志动摇下投靠敌人,却又因为得不到新政权的信任再次变节。在第一次变节中,他发现在苏联占领下的东德,人被当作随时可以替换的螺丝钉,在政治清洗不从此失踪。这让普罗斯卡看清了新政权的本质,进行了第二次变节,也就是背叛。

65年前,以写作反思纳粹时代公民责任的小说闻的名西格弗里德·伦茨写下了这本在政治上极其危险的小说,却因紧张的政治格局而一直搁置。直到今年2月份,在作者去世的一年半后,才意外被发现而出版,引起轰动。在《变节者》中,伦茨用卡夫卡的方式描写了苏占区的办公室生活,在探讨“人在战争时代面对的职责与良心的冲突”这一经典命题时,还对人生进行了存在主义的思考。《明镜》周刊这样评论这本书——“让评论界猝不及防,但大喜过望。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新伦茨,而且是个特别好的伦茨,带着早年的新鲜劲。”

一句话书摘:“但是不知道怎么回事,民族主义的怨恨仍然是具有传染性的。”圆面包说,“这种怨恨正是德国人骄傲的根子,也是德国人天之骄子意识的来源。”

 

胡赛尼,《追风筝的人》

内容简介: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却在一场风筝比赛后的不堪的事中对哈桑见死不救。阿米尔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责和痛苦,用手段逼走了哈桑,不久,自己也跟随父亲逃往美国。成年后,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为了赎罪,阿米尔再度踏上暌违二十多年的故乡,却发现一个惊天谎言。

推荐理由:“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句话正是因其中哈桑对阿米尔的忠诚而感动众多读者,但我们无法忽略的是,阿米尔对哈桑造成的伤害是抹去不了的。风筝大赛后的见死不救,耍尽手段只为赶走哈桑的行为,都证实了阿米尔对哈桑的背叛是多么过分。但《追风筝的人》的可贵之处在于,胡赛尼更着重书写“救赎”,这也使这个故事更多了份温暖——也许我们很难去改变过去造成的伤痛,但至少我们可以弥补。另一方面,《追风筝的人》对阿富汗、战争的描写,在让人们对这个国家多些了解的同时,也看到了战争给人们生活带来的苦难。2007年,小说同名电影的上映也使这本书更广为人知。

一句话书摘: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阿米尔)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回首前尘,我意识到在过去二十六年里,自己始终在窥视着那荒芜的小径。

 

格雷厄姆·格林,《恋情的终结》

内容简介:二战期间的英国伦敦,作家莫里斯和公务员的妻子萨拉是一对婚外恋人。某天,飞来的炮弹击昏了莫里斯,也激活了萨拉心中潜在的天主教信仰。萨拉向天主祷告:要以远离情人的方式来远离罪愆,以此保全莫里斯的性命。萨拉不辞而别,莫里斯不知原因,妒恨交加地度过了两年后,请私人侦探调查萨拉,却发现了他意料之外的结果......

推荐理由:《恋情的终结》是英国作家格雷厄姆·格林最具自传性质的小说。与一般的爱情小说不同,这部小说并非仅仅讲述男女之情,而是在莫里斯调查萨拉的过程中,探讨爱自己、爱他人和爱信仰这三种单纯而基本的感情。莫里斯和萨拉的婚外情,背叛了双方的原配,而萨拉离开后,莫里斯又以为自己遭受到了萨拉的背叛。然而,这个多重背叛的故事,情节发展却出人意料:萨拉只是出于对天主的许诺和敬畏才离开莫里斯,并拒绝了私奔的提议,最终皈依天主教,在不久后患病去世。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格林用现在看来还是很当代的手法写了一个饱满的故事。在《恋情的终结》中,你可以真切体会到莫里斯纠结的感情:妒忌、猜疑、怨恨、不舍等。同时,格林放弃了平铺直叙的写作手法,而是运用了回忆视角等方式去讲这个故事。这也恰好对应了人物的“迷失”的心情。

一句话书摘:她对我说——“你不用这么害怕。爱不会终结。不会因为只是因为我们彼此不见面……”。说这句话时她早已经做好了决定,只是我到第二天才知道。她说:“亲爱的,亲爱的,人们看不见天主,但不是一辈子都很爱他吗?”

 

乔治·奥威尔,《1984》

内容简介:在1984年的大洋国,权力高度集中在“党”英社的手中,到处张贴着党的领袖老大哥的画像,几乎到处都有电屏幕,思想警察神出鬼没。国家里的人民,尤其是党员,无时无刻不在被监视、被监听,连思想思想都是一种罪。主人公温斯顿在真理部从事篡改历史的工作,他对所处的社会和老大哥渐渐地产生了怀疑,在与另一名党员朱丽亚秘密恋爱后,逐渐成为思想犯,被思想警察逮捕……

推荐理由:在《1984》中,温斯顿在行动上并没有背叛党和国家,相反,他是在思想方面发生了“不纯洁”的改变。对党和国家的质疑、与外围党党员的相恋、都让温斯顿带上了“思想犯”的帽子。这在一个思想高度集权国家是不能容忍的。小说的结尾是温斯顿被洗脑,再次成为“思想纯洁者”。毫无疑问,这个结局极其合理,又极其讽刺。

《1984》曾被《时代周刊》评为““最好的100本英语小说之一”,它与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扎米亚京的《我们》并称为“反乌托邦小说三部曲”。在这本书中,乔治·奥威尔用冷峻的笔触刻画了一个恐怖的、令人窒息的世界:人们思想被高度控制的同时又在用尽全力去追逐权利。读这本具有预言性质的书时,我感到恐惧,也不禁叹息,为自由,也为了明天。

一句话书摘:有这么一类特别的画像,画中人的眼睛会死死跟着你,任你走到哪里,这海报就是这种类型。海报下的标语如是写道:老大哥在看着你。

 

珍妮特·温特森,《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

内容简介:在英国一个偏远的小镇,女孩珍妮特生长在一个信奉福音派新教的家庭里。母亲是一个偏执虔诚的教徒,在她的的教育下,教会活动成了珍妮特日常生活的一切。在成长中,珍妮特发现自己与小镇和母亲的偏执并不和谐。于是,当她爱上了另外一个女孩,并且这种超出常规之外的爱被发现后,两者的矛盾爆发了。

推荐理由:倘若不是发现自己爱上了一个女孩儿,珍妮特也许会成为一个最优秀的传教士,但在爱上女孩和离家小镇的那刻起,就意味着她背叛了她过去岁月中的一切:家庭,信仰,学业,安全。这是场带有“背叛”色彩的出逃,它带有浓郁的成长的勇气。

“来,吃个橘子”这简单的一句话其实蕴含了很多隐秘的东西。小说中的橘子其实是个意向,它成了母亲的命令,教诲,是珍妮特早期不得不接受的事物,但珍妮特后来的背叛和出逃也与小说名字相契合: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珍妮特也不是不变的。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文中穿插了许多故事。这些看似随意的,蜻蜓点水般的片段,却暗示、推动着小说情节的发展。作家张悦然称这本书“无疑是温特森小说世界的入口,是本聪明而有趣的小说。”

一句话书摘:“为什么我不上学?”我(珍妮)问她。我对学校很好奇,因为母亲总是管它叫“养殖场”。我不懂养殖场是什么意思,但我知道那肯定是个坏东西,和“不正常的激情”一样。“他们会引你走上歧途。”这是我获得的唯一解释。

 

蒂莫西·加顿艾什,《档案·一部个人史》

内容简介: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年轻的蒂莫西·加顿艾什为了研究希特勒统治之下的德国,分别在东、西柏林停留数年搜集资料,但没想到,他在东德的行踪被认为是间谍活动,并被秘密警察和线民盯梢,留下了厚达325页的秘密档案。两德统一后,作者重访东德,根据东德国安部为他建立的档案和自己的日记,一一寻访当年那些监视他的人,重建青年时期的一段记忆。

推荐理由:因对背叛与妥协的刻骨描述,《档案·一部个人史》被20世纪的谍报小说家称约翰勒卡雷视为“现代与当下的无价记录”。这是一本有趣,又让让人毛骨悚然的书。在作者加顿艾什这一被监视对象身边,到处都是告密者,这也就意味着他身边充满了对他的背叛。在这本用真实经历写成的书中,我们可以窥伺到那个年代的德国的可怕之处,每个被监视的人都正像是印证了《1984》里的那句“老大哥在看着你”。可贵的是,加顿艾什在书中并未停留在简单指责作恶的人这一层面,而是强调反思、直面自己历史的勇气。这也是公开档案的德国曾做到的。

一句话书摘:“早安,”活力充沛的舒尔茨女士说,“你的档案很有趣。”说着,她便将一个牛皮纸色的卷宗交给了我。档案足足有两英寸厚,卷宗上的橡皮图章盖上一排字:OPK-Akte,MfS,XV2889/81。下面,则用手写体整齐地写着:“罗密欧”(Romeo)。 “罗密欧?”“是的,你的代号。”舒尔茨女士咯咯笑了起来。

 

毛姆,《刀锋》

内容简介: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美国青年飞行员拉里·达雷尔,在军队中结识了一个爱尔兰好友。这位好友平时是那样一个生龙活虎般的置生死于度外的飞行员,但在一次遭遇战中,他因救拉里而中弹牺牲。这件事给拉里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也让他对人生感到迷惘,弄不懂世界上为什么有恶和不幸。拉里开始了他令人匪夷所思的转变……

推荐理由:拉里从战场回来后,没有和未婚妻伊莎贝尔立刻结婚,也没去工作。在被人看来有着光明前途的他,反而去了巴黎学习拉丁文和希腊文,后来又去了煤矿、农庄、修道院去寻找他的答案。最后,拉里乘船去了印度,研究轮回学说,在苦行中顿悟了人生真理,并称“对于人可以通过知识达到最高现实这种想法感到非常满意”。拉里的行为,一方面看来是在寻找自我,一方面是背叛了过去,与过去决裂。他放弃了人们眼中的“婚姻、家庭和工作”等世俗事物,不断地寻找终极的真理。对拉里而言,他不知道幸福是什么,但他在试图接近幸福。这个在毛姆笔下显得异常温柔,优雅的角色,有着出人意料的淡定和从容,对世俗的反省和顿悟也让人感动。如果你对生活感到迷茫和失望,这本《刀锋》兴许能给你些勇气,或者豁达。

一句话书摘:纳尔逊医生认为拉里对战争的余悸还没有消除,需要休息些日子直到完全恢复正常。可是,几个星期,一拖就是几个月,现在离他退伍时已经有一年多了。他在空军里面混得好像不错,回来在芝加哥很谈得上嘴,因此,好几位商界人士都要拉拢他。他谢谢他们,但是拒绝了。




杨建伟 (界面实习记者)






高兴

感动

握手
1

鲜花

漂亮

同情

鸡蛋

难过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蜻蜓点水 2016-9-11 20:49
喜欢这些富有哲理激发思考的作品,谢谢推荐!

查看全部评论(1)

 作为游客发表评论,请输入您的昵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