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辽河的水啊清悠悠,哗啦啦地从我家门前流。两岸稻谷香,山河披锦绣,浪花多深情,含笑来招手,歌声随风飘下河,扬起风帆画中走”。这是一首抒情浪漫传唱多年且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它热情讴歌了辽宁人民的母亲河和美丽富饶山清水秀的关东大地,今天我们唱来仍倍感亲切。那奔腾不息的辽河源远流长,她孕育着沿河两岸各族人民茁壮成长,千百年来也经受住了血与火的洗礼。在辽河下游的入海口,有一座饱经沧桑如今已焕发青春了的历史文化名城,仿佛镶嵌在渤海之滨的明珠闪射光芒,这正是中国东北地区改革开放之窗-----营口。营口地处辽东半岛腹地,美丽的辽河水从市区穿过经辽东湾汇入渤海。早在公元前二、三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这里便有了人类居住,金牛山古人类文化遗址的发现发掘,见证了营口古老文明光辉灿烂的昨天。如今,这座曾被喻为“关外上海”久负盛名的“渔果之乡”沧桑巨变,正散发出时代的气息。源于厚重的文化历史积淀,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人杰地灵,万马奔腾,百花齐放,好似一幅江山代有人才出的宏伟画卷,正谱写着新时代的历史篇章,著名书法篆刻家骆达先生便是这百花园中一朵盛开的奇葩。 一天 午后,笔者应邀如期拜访了这位中国著名的金石篆刻艺术家骆达先生。当我轻叩骆先生家的大门,主人便热情迎候并相让到他的书房兼书法篆刻艺术工作室。这是一座邻近辽河岸边的老式建筑,推窗遥望,河水涛涛,河面上气笛声声,船来船往,满载货物的轮船朝远处驶去,一幅美丽的图画映入眼帘。人称骆老的骆达先生年近七旬,看上去朴实无华豁达开朗,交谈中始终充满着激情。他那散发着浓厚艺术气息的工作室显得古朴典雅,藏满图书的框架占去了整个房间的一半,挂在墙壁上的字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格外醒目。在室内的一角,出自骆老之手的石刻鹰雕,鲲鹏展翅,栩栩如生,更给工作室增添了几分色彩,紧靠工作台的另一侧,各种篆刻用的大小金石琳琅满目,雕凿刻磨用具一应俱全。简单寒暄过后,我们便开门见山地聊起了篆刻艺术的话题。 篆刻俗称印章,又叫玺印,是多以篆字书法字体结合镌刻制作印章的一门艺术形式,它于方框中红白之间创造各种形式和美感,与中国书画密不可分。始于华夏文字问世之初的篆刻,祖先便开始了在甲骨以及金、银、铜、玉石、牙角、木、琉璃等印材上面独具匠心的简单刻划制作。古为今用,随着历史的演变和人类文明进步,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欣赏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其实用价值显得更为重要。一幅气吞山河雄伟壮丽的中国书画力作,在其画面空间的适当留白之处配以红白相间的印章,竟能达到出神入化的绝佳效果。篆刻家“妙笔生辉”,“刀下留情”,恰似画龙点睛,这便是篆刻艺术的魅力所在。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骆老祖籍山东蓬莱,母亲戚氏为抗倭民族英雄、杰出军事家、诗人、大书法家戚继光的后裔。他自幼经常聆听先祖们的英雄故事,培养出了坚忍不拔、孜孜以求、为人友善的性格。受其影响,年少时就喜欢上了舞文弄墨,对诗书画产生了浓厚兴趣。入伍参军后,他成为一名部队文艺宣传工作者;退伍转业后,他又来到造船厂当上一名工会专职宣传干事。“文革”期间,有一次骆老乘火车专程去省城沈阳看望舅父一家人,偶然间在表姐家那浩如烟海的书房里,翻找到了一本厚厚的篆文《康熙大字典》,此刻,他像发现新大陆似的,如获至宝,爱不释手,就是这本书成了他的启蒙老师。心照亮了,艺术火花燃起,立志做一名篆刻家。他小心翼翼的翻开书卷从头至尾通读了一遍,一边琢磨一边认真做着笔记,抄写不下了就用铅笔写在烟盒背面的空白处或用树枝在后花园的地上写画临摹。临行前,他特意去了趟位于古城中街的新华书店和古旧市场,购买了许多有关书法篆刻方面的书籍和篆刻用的石料,背着这些沉甸甸的“胜利果实”,兴致勃勃地坐着火车返回营口去了。刚起步的时候,他曾关起门来自学,可是进步并不快。虽然反反复复地刻了磨,磨了刻,就是很难找到技窍。在书画家亲友的帮助和指点下,他登门拜访拜师学艺,果然进步飞快。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全中国掀起的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热潮中,他精心镌刻的处女作“学雷锋树新风”的殷红印章被刊登在《营口日报》上,受到美术界同行的赞赏,这无疑对他是一个巨大的鼓舞和激励,此后,他一“刀”不可收,潜心钻研刻苦学习篆刻艺术,终于成功地走上了专业金石篆刻的艺术道路。在生活中,大量时间伴随骆老的经常是诗书碑帖和理论性文章,他从中吸取精髓,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探索前人没有走过的路,这期间又有大量作品问世并 公开发表在全国多家的报刊杂志上。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常言道:万事开头难!艺术创作的道路并不一帆风顺,艰辛曲折、崎岖平坦和快乐相伴相随。每当创作前,他都会沉静下来仔细揣摩并且精心选材设计,认为只有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才能达到完美和谐统一,否则,作品中的一丝败笔或瑕疵,其结果都会是前功尽弃,无功而返。一次,骆老大胆尝试要将全文324字的书法大作《兰亭序》搬上只有86x57豪米如拳头般大小的青田石上,说来轻巧,做起来谈何容易,这可是前人从来没有走过的路啊!对追求完美主义的骆老来说无疑是个极大的挑战。他的门生和同行们听说后都为他捏一把汗,劝他不要费那个劲,别去碰那个硬。路就在脚下!胸有成竹的骆老知难而进,精心挑选了几种石料并拟定了三套设计方案,一切准备就续。他拿起沉重的金石对前来好心劝说的朋友说,这就好比握在手上的弓箭,箭在弦上,开弓没有回头箭,该出手时就出手,只有大胆往前走,我甘愿做这“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说干就干。骆老精心选择了一个良辰吉日,第一刀终于走下去了。他废寝忘食夜以继日,辛勤耕耘在那片田野里。时间如梭,不知不觉的半年过去了,那颗紧绷着的心弦也渐渐的松弛了下来。良好的开端只是成功的一半。欣喜之余,骆老从头至尾对作品反复仔细检查了数遍,最后,他发现在字体结构中,“若和一契”的“一”字在章法上和通篇文字不尽和谐,这是“一“个败笔。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一般人都不会注意到的这个小问题在骆老看来可是个大问题。眼里揉不得半丁点沙子的骆老对前来祝贺的朋友说:“艺术可以含蓄但绝不能含糊,作品要经受住时代和历史的检验,要对社会负责,否则,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凝重的话语和生动形象的比喻正验证了骆老治印严谨追求完美的科学态度!他当机立断,重新设计,重头再来。遂将整个印章打磨平整,开始了第二次创作。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又一个半年过后,作品问世了,骆老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真可谓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来骆老对好友提起这件事时说道,“一”笔难酬,“一”顺则百顺。事后,有人愿出高价收藏这件艺术珍品,却被骆老婉然谢绝了。他要让这枚印章成为激励自己不断奋进的座右铭和活的教科书,让更多人共同分享这中华艺术奇耙的芳香。的确,他博众家之所长,自成一体,作品中流露出沉静、清丽的基调,镌刻秀润挺键,气韵流动如行云流水,犹有元宋遗风,充分表现出传统美学理念与现代艺术的完美结合及篆刻家深厚的功底和作品极高的艺术价值。 继《兰亭序》后,骆老佳作不断。《滕王阁序》通篇800余字,刻在手掌般大小的石器上,疏密分离得当,空可容针,疏能走马,大有一泻千里疾风暴雨之势。《岳阳楼记》妙刀生花,表现得更是奔腾流畅。498字的唐诗《醉翁亭记》同样显现在只有拳头大小的玉石上,阴阳顿挫,粗犷豪放,如同散文般形散而神不散,极具艺术感染力,这正是艺高人胆大,艺无止境,“醉翁之意不在酒”。他的作品承载了历史的空间也蕴含映衬着时代的气息,开启了金石篆刻艺术领域的先河,这正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刀”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骆老在篆刻艺术的道路上孜孜不倦探求进取精益求精,不断受到专家学者和同行们的高度赞誉,来自创作中的激情和灵感,常常令骆老如醉如痴。当谈到中国篆刻艺术发展的历程和成就时,骆老如数家珍。他深深感悟到,创作的过程仿佛是在遨游艺术历史长河,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交流。为不断探求和攀登篆刻艺术新高峰,他放弃了大部份社交活动和闲余时间,大胆探索,潜心钻研,知难而进,不断推陈出新。为将篆刻这门古老的艺术传承下去,他精心培养了一批学有所成的优秀篆刻人才。岁月无情人有情,妻子从开始的怨言牢骚不甘忍受到完全的理解支持,并承担了全部生活琐事,无疑,这对骆老在精神上和艺术创作上是莫大的支持和鼓舞,使他一心扑在了篆刻事业上,变成彻底的“石心石意”了。
骆老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暨篆刻艺术委员会会员 ,辽宁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辽宁营口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金牛印社社长。多年来,其作品先后被选送到美国、日本、新加坡、香港、台湾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展出,并在全国各类巡展和大赛中获得多个奖项,他为人谦和有求必应,无论作品人品均受到人们的高度赞扬。愉快的访谈结束了,我漫步在辽河岸边。此时,太阳的余辉将辽河水面映照得通红,远处不时传来的气笛声打破了我的思绪。望着穿过如彩虹般的辽河大桥乘风破浪向远处奔去的巨轮,心情犹如滔滔不绝的河水久久不能平静,脑海中不断闪现出那一枚枚殷实鲜红、大小不一、风格各异的印章,仿佛从远古走来又置身于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中,那不仅仅是篆刻艺术的再现,更像是一座座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艺术、铭刻在心底的历史丰碑。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目前正着手申请吉尼斯世界记录的骆老,已向更高且难度更大的《千字文》开“刀”了,我们期待这部超过千余字的篆刻巨作早日问世,衷心祝愿骆老不断攀登篆刻艺术新高峰,让篆刻这门古老的中华艺术锦上添花。(轶夫怀远写于洛杉矶) 版权隶属“轶夫怀远”和“北美生活网”, 转载请说明并保留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