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杜桥相识,缘于多年前省里举办的一次大型春节联欢会。从小就喜好吟诗诵词的我在那次联欢会上朗诵的正是朋友推荐的由主持人、诗人杜桥新近创作的抒情诗《回家》。 《回家》这首诗年味十足,字里行间充满着喜气,表达出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里人们团聚、庆丰收、企盼、向往、迎接新年的欢乐气氛。诗情画意,合折压韵,读来朗朗上口,引起全场共鸣。幕后,我们成为了知心朋友。 杜桥原名杜玉明,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于中国文化历史名城沈阳,现为中国国际音乐诗歌协会常务理事、中国诗歌协会会员, 辽宁省散文、新诗学会理事,辽宁省作协、音协会员,沈阳朗诵协会秘书长。目前任职于沈阳广播电视台,任音乐文学节目主播、主持人、编导,曾获“中国广播文艺专家奖”,“辽宁广播电视双十佳金话筒奖”,“首届沈阳广播电视十佳主持人”,多次担任省、市大型文艺晚会及赛事的策划编导,全国大赛评委,是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和播音主持专业主考官。 杜桥有着艰辛的童年,少儿时期是听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著名少儿节目主持人孙敬修爷爷的《向阳院的故事》长大的。那个年代,每当欢快的少儿音乐响起,收音机里便会传来“小喇叭现在开始广播了”的童声,这时,放了学的小朋友们便会放下书包拿起小板凳,围坐在收音机旁静静的收听。当时收音机被人们习惯称作“戏匣子”,在那个特殊年代里,人们生活还很贫穷落后,大多家庭一般都买不起。充满好奇心且着了迷的杜桥不得不经常跑到姐姐家去听广播,有几次还曾到“戏匣子”的后面去找过那些会说话的小人,要不是母亲的及时阻拦,那“戏匣子”恐怕早就被他拆零碎了。看着孩子渐渐长大,母亲省吃俭用给他买了台半导体收音机。这下子可乐坏了杜桥,他如获至宝,爱不释手,整天的不是拿在手上就是揣在兜里,有时废寝忘食,一有空就拿出来摆弄几下,经常引来小同学们围在他身边收听,那个神气劲就甭提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大学毕业后,杜桥如愿以偿的考取了沈阳人民广播电台,走上了专业播音的道路,实现了自己童年时代的梦想。时间如梭,转眼间二十多年过去了,目前他依旧辛勤翱翔在播音这片无边无际的天空里。俗话说得好,听话听声,罗鼓听音。平时除了虚心求教刻苦钻研播音艺术外,有着文学天赋的杜桥,还著有《抚摸往事》、《杜桥短诗选》等大量诗歌散文,在广播主持中,他巧妙的将文学语言艺术和音乐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字正腔圆,炉火纯青,不断传递出正能量,努力让广播这门艺术更加贴近大众。干一行,爱一行,精益求精是他的座右铭。他不断创新,时刻想着听众的需求,还经常深入到听众中去广泛征求意见,深受广大听众喜爱。杜桥笃信,听众就是上帝,金奖银将不如听众夸奖,千好万好不如百姓说好。他也常说,听众是水,我是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的,播音主持人和听众就是鱼和水瓜和秧的密切关系。在杜桥担当播音主持的二十多年生涯中,他经常耳闻目睹许多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情景。有一档怀旧温馨的节目叫“老歌回顾”,播出的大都是古今中外的经典老歌,节目既讲述历史又激发人们怀念过去的生活趣事,深受中老年听众朋友的欢迎。这个节目自1994年开播以来,听众的来信就像雪片一样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电台的听众热线更是炙手可热,节目的收听率越来越高。 节目播出后,一些盲人听众深受感动,他们精心制作了一面锦旗专程送到台里,道出了残疾人的心声;还有的听众下了班后久久守候在电台的大门前,为的就是能亲眼见上喜欢的从收音机里走出来的主持人一面;一位倪姓忠实听众对这个节目更是情有独钟,他不但一期不落的坚持收听,而且还将每一期灌录磁带收藏,最后连录音机都废掉了,不得不再买一台。在这个节目开播三周年那一天,他又冒着倾盆大雨,将自己亲手书写的一副对联亲自送到杜桥面前,表达对主持人的赞许:歌海无边千帆竞相渡(杜),文山有路万众登虹桥。雨水伴着泪水,令杜桥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当主持人有时遇上感冒或稍有咽喉异常时,细心的听众要么打来电话关心问候,要么送来良药或偏方,祝愿心爱的主持人早日康复。最让杜桥终生难忘的是1999年夏天母亲病重住院期间,一位开出租车的忠实听众赵师傅,不知从哪打听到这一消息,特意买了一些营养品来医院看望。当杜桥母亲病逝出殡那天,赵师傅一大早开着出开租车径直赶到医院,出现在送葬队伍的最前头。二十多年过去了,每每回忆起这一桩桩一件件可歌可泣枚不胜举的往事,杜桥总会露出灿烂的笑容。 艺无止境,道路漫长。衷心祝愿杜桥有更多更好的作品问世,有更多更好的节目流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