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如烟25,京城旧事 ----新式摩托车 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人们曾对外来文化,物质有着异为寻常的兴趣,那时年轻的我也不例外. 曾有幸成为当时北京城里第一批日本制造的大摩托车的几十名拥有者之一. 那时,虽有了车,但牌照很难办,因这在当时的车管所来说,对于私人拥有大型摩托车,也是前所未遇的问题,政策规定不清楚. 那时,人们还非常的不习惯个人拥有什么财富, 摩托车在那时是大件中的大件.因在当时,私人拥有小汽车还是不可想象的事,是可想而不可求的. 所以,我们就只好打擦边球,先有摩托车,这些车主中,有英俊青年朱x峰,也有相声名家唐x中等,记的为了申请牌照,唐先生本就笑眯眯的小眼睛在和车管所的工作人员说话时,笑的更甜了,眼睛眯的更小了. 那时,没有车库,晚上,就只好把车放到屋子里边, 摩托车又大又重,每天,要请哥们来帮忙,抬上抬下,非常不易. 后来,因考虑安全因素,就很少骑这部大摩托车了,可等第二年进行年检的时候,车管所告诉了一个可怕的数字,这批第一批拥有摩托车的骑手,很多因事故伤残了,比例之高足以吓人. 为了避免此类问题发生,在大家的劝说下,只好忍痛割爱,把心爱的大摩托车转让出去了. 是啊,那时,可爱的北京不堵车,在路上超速基本上没人管,超速曾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啊. 那时的一个梦想就是拥有一部私人小汽车。
----北京的门. 北京的门有多少?其确切数字我到今天都不知道,虽然,在我们年轻的小伙伴中有人为了保护北京的传统文化,曾做了一个摄影专题:北京的门. 为了拍这个专题,他不知多少次的被人误会,也不知多少次的被北京居委会的老大妈拉去问话和接收审查. 他虽然成了这方面的专家学者,可当我问他这个`北京的门有多少?`的半学术性的问题时,他也答不上来.看来,要搞清这个数字,还不是那么的简单了. 我的故乡在北京,我的几十年的日日夜夜和北京相关,和它同呼吸共命运,是那些难忘的日子,把我的故乡情结集结的越来越浓,思乡的情结集结的越来越多重. 少小离家老大回,还有多少老友尚在?还有多少事情可以重来,还有多少童年的记忆尚存?不知道,近乡情更怯,乡情难化解. 记的是在几岁的时候,我在家长带领着第一次来到北京最著名的门-----天安门,那时的北京天安门广场还有不少的旧建筑物,没有现在那么大. 第一次来到天安门前,当亲眼看到天安门城楼的时候,最初的疑问竟是,它为什么不放光?因对于我这个先看过电影中的天安门的少年来说,对北京天安门的想象就是从当时的电影的第一幕中看的影像,光芒四射. 后来,慢慢长大了,住在北京久了,成了北京的一员,天安门和天安门广场成了我常去的地方. 再随着年龄的长大,那里和那里旁边的建筑中,有时也成了工作的地方,和天安门几乎天天相见,可我第一次看到天安门城楼时的情景总也抹不去,那些成千上万次的天安门之行记不清楚了,但第一次的印象却深深的留在了心间. 在天安门广场中,我们曾有那么多那么的美好的回忆,也曾有过那么多的畅想. 现在老了,时间有了,我想补上当年没有搞清楚的梦想,试着看看能不能数清楚,北京到底有多少个门 ---圆明圆遗址 在北京的北郊外,有一大片荒芜的土地,当年,那里就是圆明圆遗址,那时的那里,是真正的圆明圆遗址. 在那时的那里,有着很多说不上名字的崗崗和坡坡,也有着数不清的大小不等的水塘,更有数不清的大小无规则的树木. 傍晚时分,那里曾是格外的安静.除去几只飞鸟之外,就是那几个不停的也不知是挖什么的淘宝的老人,再就是我们这些不知天高地后的孩子们在畅快的玩乐. 多年后,我在日本工作时,一个在农业方面很有名的专家和我在一起,茶余饭后的时候,他无意的说出,他还是圆明圆遗址修复协会的常务副会长,当时,我睁大了怀疑的双眼,问他,那怎么可能.他笑笑说`,事情要慢慢的来,你知道吗?现在那么大农业展览馆,当年就是我们几个人牵头搞起来的.` 我当时年轻,当时只记着圆明圆遗址的荒凉和破败,当时还没有受到过有关策划方面的训练.只是带着疑问,将信将疑的看着身材不太高大的他,不知他们的梦想是否能成真? 没想到,几十年过去了,也就是说,经过圆明圆遗址我们的这个老友和他们的一帮人的艰苦的努力. 圆明圆遗址的修复竟成了真,竟成了现实. 再去寻找那片荒无人烟的圆明圆遗址,竟不见了,他们的梦想实现了,当我再见到这个当年的老友时,他已是一个说不清话的老人了,他虽然老了.老的都快走不动了,可我由衷的佩服他,他不懈的努力,把他的理想变成了现实.把图纸上的规划变成了一个新的圆明圆遗址 梦想成了真 故乡的梦 你若问我,在北京听的最多的乐声是什么?那就是雍和宫的钟声. 因为那时我们就住在国子监旁边, 雍和宫的钟声日日夜夜的不时的响在耳边. 而记忆最深的是在秋风初起的时节,当时在北京的二环正在修地铁,在那时,修建地下铁没有现在的先进技术,那是要把路面先挖开,这样整个二环路上就成了一个大工地,而且,施工队进展非常的慢,这样一来,住在附近的人就会享受到很长时间的风沙和尘土飞扬. 而我们除了分享施工的噪声之外,还的分享那来自雍和宫的钟声的警钟长鸣. 加上在那个年代, 雍和宫年久失修,几乎是无人照看, 雍和宫的钟声基本上都是城楼角上挂的那些多年前就有的挂钟,北风一吹,叮叮铛铛的响个不停. 雍和宫的钟声,它当时的旋律是随风而起,随着风力的大小而敲出不同音调的声音.白天因车声,施工的声音混杂在一起,还不是特刺耳,可每当傍晚和晚上,那就很响亮了,到了深夜,再加上风声,雨声,雷声,交织成一种世界上独有的特殊的`交响乐`.它那如哭如诉的钟声不时的敲打着失眠者的心灵,那时听着雍和宫的钟声.从心底上讲,是厌烦多于享受. 多少年过去了, 雍和宫的钟声也变了,那里成了热地, 雍和宫的钟声常鸣了,由当年的单凋而刺耳变的雍和宫的钟声也变的温和和动听了,. 雍和宫的钟声的声音变了,当年的那个少年的心态也变了. 雍和宫的钟声成了故乡的声音. 雍和宫的钟声成了游子的挂念 雍和宫的钟声在遥远的海外常常的入梦来 无论你走出去多远,也无论你离开那里的有多长,但在你的心底,总也忘不了你的那个梦升起的地方. 每个人心里的梦不同,每个梦里的景象都不一样,但每个人心中对他的梦升起的地方都会深深的,好好的珍藏. 不同的年龄的梦不尽相同,对于幼年的我,那时的最早的梦之一就是有个小小的铅笔盒. 小的时候很淘气,每当家里给买了新铅笔,不是弄断了就是弄丢了,早晨刚买了几支心爱的铅笔,不到下午,就会发生了状况.要么是铅笔罢工了,就是铅笔`跑走了`. 看着同桌的同学还有整整齐齐的铅笔,还有他们那个整齐的铅笔盒,好生羡慕. 我就想啊,要是我也有一个这样的铅笔盒该有多好啊.为了能实现这个不大也不小的梦想,记得当时还幼稚的我对自己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不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还自以为是的在父母面前表现表现,争取留下一好印象,以便自己提出买一个铅笔盒的要求,不要被拒绝. 为了好好的表现,自己还下了一番功夫,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个不大不小的梦想在老爸的大力支持下很快实现了.我有了一个对于少年的我来说:非常非常漂亮美丽的铁的铅笔盒,我是真的可以说:爱不释手,连吃饭时都特意把它拿到饭桌上,一边欣赏着我的美丽的铅笔盒,一边享受着美餐. 我的梦想在当是那样的简单和容易满足,自有了这个我日思夜想的铅笔盒以来,我手中的铅笔就开始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休养,很少再有铅笔折断过了,也因为自己上了心思,那些铅笔也不再常常丢失了,它们在我用时,努力干活,在不用是,就都静静的躺在那个我喜欢的铅笔盒里. 我的这个梦想中的小礼物一直跟了我很久,直到上了中学,铅笔盒上的图案都被磨掉了,可我还是舍不的丢掉它,它记载着我刚刚上小学时就开始的一个少年早期的小小的美丽的梦,从那时起,梦虽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可这个梦升起的地方的不大不小的梦中物,-----小小的铅笔盒,曾承载了我当年的向往,她虽小,可她是我的梦升起的地方 (编辑配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