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生活网

首页
北美生活网 首页 互联 专栏 查看内容

文人往事18

2017-3-8 13:36| 发布者: 蜻蜓点水| 查看: 526| 评论: 2|原作者: 多维库

摘要: 文人往事1881,中国文物界泰斗罗哲文先生 北京的天空在一场春雨之后显得清新爽朗,按照约定,我们一行来到位于北京安贞里的罗哲文老先生家里,拜访了这位中国文物界泰斗、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专家委员会主任。 ...

文人往事18

81,中国文物界泰斗罗哲文先生
 
北京的天空在一场春雨之后显得清新爽朗,按照约定,我们一行来到位于北京安贞里的罗哲文老先生家里,拜访了这位中国文物界泰斗、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专家委员会主任。
 
罗老先生已经86岁,他亲自开门迎接了我们一行客人。
穿过书画堆积如山的走廊,罗老先生把我们迎进了他的书房。说是堆积如山,没有丝毫的夸张。走廊原本就不宽,贴着墙是一排高高的书柜,里面装满了高高矮矮的书籍和画卷,紧挨着书柜,错落地堆放着有近一米高的书墙,书墙上面零零散散地放着一些还未装裱的书法字画,只留出了刚刚一人宽的路。
进入罗老的书房,又是一番感触,书房大约有12平米,并不算宽敞,靠窗和东墙分别有两个看起来像八十年代的单人沙发,靠西墙是一个写字台,写字台上面是一台32寸的液晶电视,北墙是两个高高的书柜,书柜里面依然是摆满的书籍,房子的中央大约有56平米的地方,被书籍占领了大部分空间,只留出了一个L型的路可以勉强过去,坐在沙发上只能把腿曲起来,不然就会碰到满地的书籍。
罗老着一身深灰色的中山装,扣子一直扣到领口,他精神矍铄,思路清晰,怎么都难以想象这是一位86岁的老人,昨天刚刚从西安回来,明天还要去安徽黄山参加会议,像是一个形色匆忙的年轻人,充满着活力。
我向罗介绍了我们分别多年后的情况,罗老一直在全神贯注地倾听。听完我的介绍,罗老非常高兴,连连说,很好,你们是在为社会做贡献,世界希望你们能够多做些工作,推动文化科技的发展,把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向世界,也把世界上的优秀文化介绍到中国。
罗老十分关心中国古建筑及文物的保护和宣传,罗老还兼任着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中国紫禁城学会名誉会长、中国长城学会名誉会长等社会职务,罗老兴致勃勃的拿出了他的专著《长城》及其编著的大型画卷《长城》送给我留作纪念。罗老并签名留念,罗老并没有随便的把名字签上,而是起身到了另外一个书房,因为这个书房实在太拥挤了,根本找不到一个可以放书签字的台面。
我陪同老人到了北屋的另一个书房,这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书房,除了房子中间有一个写字台,四周全部是拔地而起的书山,有的地方摞的有一人高,而且写字台上三分之二的空间被书籍堆满了,罗老站在桌子的一边提笔题字,我只能站在罗老的后面,因为里面没有任何可以落脚的地方了。
罗老其实还是一个书法家,罗老的字不仅苍劲有力,且透着几分轻灵和神韵。
罗老回到最初的书房,打开了长城画卷,一个专题一个专题地给我们一行人介绍,在介绍完画卷之后,罗老又拿起他的专著《长城》说,这本书全面地介绍的长城的历史,文物,现状及于长城相关联的方方面面,是一本全面介绍长城的专著,现在还没有一本英文版的长城,希望我们可以做些工作,将中国的长城的价值全面介绍的国外。我们欣然接受了罗老的重托,并表示一定尽快付诸实施,为宣传中国文化遗产尽力。
 不知不觉几个小时多过去了,我实在不想过多的打扰罗老,便要起身告辞,罗老提议我们到楼下照个合影,留作纪念,我们自然很想与罗老合个影,这时已经是下午近5点了,晚风略微有些凉意了,我们还有些担心,罗老看出了我们的心思,爽朗地说,没事,我经常出去活动的。
 罗老,我们会努力的,我们会尽我们的力量,努力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促进中国历史文物的保护和宣传,让我们五千年的璀璨文化发扬光大。
 罗哲文,中国古建筑学家。

1924年出生,四川宜宾人。1940年考入中国营造学社,师从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刘敦桢等。1946年在清华大学与中国营造学社合办的中国建筑研究所及建筑系工作。1950 年后,先后任职于文化部文物局、国家文物局、文物档案资料研究室、中国文物研究所等,一直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维修保护和调查研究工作。

主要著作有《中国古塔》、《中国古代建筑简史》、《长城》、《长城史话》和《中国帝王陵》等。

现任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

 那时候的营造学社跟现在大学里的情况不一样

1940年,16岁的罗哲文考入中国营造学社。少年罗哲文当时并不了解营造学社的具体工作,可见到考题中有写字、画画等内容,觉得很有兴趣,便去投考了,并且成为众多考生中惟一一名被录取者,从此,罗哲文踏进了古建筑学之门。在这里,他先是为刘敦桢先生抄写整理《西南古建筑勘查》的文章,并绘制一些插图。半年后,梁思成见罗哲文在绘图方面有培养前途,便把他收作弟子,为自己绘图和整理资料。

中国营造学社是当时我国惟一从事古建筑研究的学术团体,它以现代科学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对我国博大精深的古代建筑进行整理和研究,并且对如何正确进行保护维修,提出了建议和方案设计,奠定了中国建筑史研究的基础。它把在历史上一贯被视为工匠者流的建筑行业,提高到一门学科的地位,与金石、书画等同等重要,跻身于文物保护对象的行列。

我和他们就等于是一家人

1945年日本投降后,清华大学迁回北平(今北京),清华大学出面请梁思成先生回母校创办建筑系,梁思成欣然同意,并与校方达成协议,由中国营造学社与清华大学合办一个中国建筑研究所,继续进行古建筑的勘查测绘工作。1946年,罗哲文随中国营造学社来到北平,成为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梁思成的助理,同时在研究所里工作。那时罗哲文被称为研究生,即助理研究的意思。

梁思成特别注重对罗哲文的全面培养,在清华大学的时候,为了让他把基本功学得更扎实,特许他少干一点杂事,并主动安排他旁听有关课程。罗哲文认为自己能够走到今天,一方面由于自己的勤奋好学和吃苦耐劳;另一方面是缘于机遇,使他在青年时代得以追随一代建筑大师梁思成。关于梁思成先生,罗哲文在回忆文章中写道:我至今难忘的是他那种对学艺青年耐心细致的传艺精神,他从绘图板、丁字尺、三角板和绘图仪器的使用方法,到削铅笔、擦橡皮等小技都一一手把手地教……”

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要去看一下老师

文化大革命中,梁思成先生被打成了反动学术权威,为了避免受到牵连,很多以前与他联系密切的人都和他疏远了。一天,在医院刚输完液的梁思成却看到了久违了的学生罗哲文,梁先生高兴得几乎流泪。这次见面中,梁思成嘱咐罗哲文:文物、古建筑是全人类的财富,没有阶级性,没有国界,在变革中能把重点文物保护下来,功莫大焉。

五十多年来,我差不多每年都在和它打交道

1950年,27岁的罗哲文结束了对古建筑的学习研究,被调任到文化部文物局任职,成为国家文物局最年轻的古建筑专家,也从此开始了漫长的文物保护生涯。全中国99个国家级的文化名城,每一座他都亲自考察过。1985年,罗哲文和郑孝燮、单士元起草文本,参加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申报工作,使长城成为了被保护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过去曾经有一个错误的说法

2003623日,一个由罗哲文任团长、《人民日报》社原社长邵华泽任副团长的文化考察团,西出玉门关,沿着丝绸之路,历时近一个月,艰难寻访了汉长城遗址、楼兰古国遗址等一系列历史文化遗迹,并且穿越了被称为死亡之海的罗布泊。这条新闻曾经轰动一时。

罗哲文他们考察的这段长城,修建于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后,当时匈奴已经不再对汉王朝构成威胁。所以,罗哲文认为修建长城的目的已不是为了防御匈奴入侵,而是为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在荒无人烟的戈壁大漠,来往于东、西方的商队,可以在烽燧中休息,补给淡水和食品,更换骆驼或马匹;两座烽燧间的距离正好相当于当时一天的路程。长城保护的丝绸之路,是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见证。在玉门关以西修建长城,则是为了适应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需要。

那一次我们是冒着风险去的

罗哲文经过考察发现:关于长城的长度,外国人是用比例尺从地图上量出来的,这显然是错误的,因为长城不是直线,更不是水平线,也不是只有一道,而是曲曲折折、上上下下,由许多道所构成的;我国历史文献上的记载,虽然比较可信,但没有把一道长城的双重、三重、多重的长度计算在内;许多人认为,各个朝代的长城都是在一条线上修筑或重修的,其实这并不符合实际,比如秦、汉、明三个朝代的长城,都不在一个起点,也不在一个终点,相去数百甚至上千里。

局长就把这个任务交给我了

1952年,随着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文物维修工作也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地展开。时任政务院副总理兼文教委员会主任的郭沫若,提出了维修长城、向国内外开放的意见。文物局局长郑振铎把这一任务交给了罗哲文。

长城维修的第一站,是八达岭长城。罗哲文先乘火车到达八达岭车站,然后骑着小毛驴上山考察。后来他回忆道:到达目的地时,天色已经很晚。当时的八达岭满目荒凉,夕阳照着山上的长城残骸。我想起当年戍边的战士就在这儿待着,当年的长城一定非常的雄壮。
 当时有些人误解了他的意思

解放后,首都北京面临着大规模的重建,当时围绕着老城墙拆除还是保留的问题展开了讨论。罗哲文的老师梁思成先生坚决反对拆北京城墙。北京的城墙拆除之前,罗哲文曾经对城墙做了一次认真详细的调查、测绘,他一步一步地沿着城墙勘测,并且拍摄了很多照片,可惜这些宝贵的资料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都被烧毁了。

这里面起关键作用的还是政府

1953年,在极思潮影响下,一些人主张扫除北京古建筑,马路要笔直,开车要无阻拦,体现古老北京街景的牌楼等都在拆除之列,最后竟然轮到了团城。

当时罗哲文所在的文物局正好在团城办公,又担负着保护文物之职,为此在文物局局长郑振铎的指示下,罗哲文写了一篇关于团城的文章,配以大量图片,发表了出来。为了保住团城,罗哲文数次找梁思成商量,梁思成也一样心急如焚,甚至把苏联专家搬出来共同寻求办法,最后,罗哲文起草报告,梁思成面陈总理,终于保住了团城。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在梁思成等学术大师的言传身教之下,从营造学社开始,罗哲文就养成了严谨勤勉的工作态度和作风。在他看来,古建筑是凝固的历史,一个没有历史的民族就好比一个人失去了记忆,他热切希望后辈学者能够接过自己手中的尺笔,好好保护祖国博大精深的古建筑遗产。

采访对话:
您保护的领域在一点点扩大,从最初的古长城,到后来的古建筑。 罗哲文:这也是梁思成先生的思想,他认为古建筑包括的范围很大。从现代文物保护的角度来看,保护的领域又扩大了,扩大到了近现代的建筑,甚至我们当代有价值的建筑也应该保护下来,比如说上世纪50年代的十大建筑里,是不是有些东西需要做保护?这是不能断代的。

梁思成先生反对拆北京城墙的时候,好像周围支持他的声音并不是很多? 罗哲文,我是支持的,公开支持过,但是当时不起作用,好在当时我还可以做点儿工作。那时我也算是全国负责古建筑保护的干部了,我提出过意见,也写过报告,我认为梁先生的意见是对的。其实当时有些人误解了他的意思,他当时说的是,北京城要作为一个整体来保护,包括城墙、街道还有其他重要的文物,因为这个就批判他,说他一点也不让动北京城。其实他不是这个意思,他不是说一点儿不动,他的中心意思是保护古城另建新区,就是建筑新的北京。有人批判他说:你这整个城都保护,不就是一点儿也不能动了吗?我们怎么生活呀?当时中央有个方针,要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在北京这个城圈子里头,你要搞生产,就要办工厂,所以在这个方针指导下我们也没有办法了。如果当时按照梁思成先生的建议,北京就可能跟巴黎、罗马一样,一个新城、一个老城,那样的话,北京肯定是新城更新,而古城也肯定不会像现在这个样子。这里面有一个历史的根源,当时的认识就是这样。

拆城墙的时候您是什么心情? 遗憾,实在是伤心呀!梁思成先生对北京很有感情,听说当时他痛哭流涕。城墙不是一下子拆掉的,从1954年开始准许拆城墙,最早拆的是永定门,以后就一个一个慢慢拆,一直到文化大革命才拆完

 







高兴

感动

握手
1

鲜花

漂亮

同情

鸡蛋

难过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上一篇:文人往事17下一篇:文人往事19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2017-3-10 12:01
如烟: 现在去北京已经找不到原来的模样了。
是,经常找不到原来的地方
2017-3-9 13:57
现在去北京已经找不到原来的模样了。

查看全部评论(2)

 作为游客发表评论,请输入您的昵称

寻好东西

鲁冰花,羽扇豆……美得像诗||Music(《魯冰花》 甄妮 + 兒童合唱) ...

鲁冰花,羽扇豆……美得

花友美眉摄于外滩,谢谢分享。

生活压力大,饮食来调节

生活压力大,饮食来调节

生活压力大,学习工作任务繁重,常常会使人感到力不从心。调节疲劳也

结香花盛开在春天||背景音乐(唱戏曲演小品)

结香花盛开在春天||背景

花友美眉摄于上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