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美文 专业诵读 精良制作 精彩呈现 主播推荐 章学锋系列散文之三 《渭南赵家》 亲爱的朋友大家好,我是主播方卫。今天的节目,我向您推荐陕西知名学者章学锋的“系列散文”。 提起清末小说《官场现形记》大家都很熟悉,但也许您不知道的是,小说开篇所描写的一个场景,所讲述的一个故事,就真实地发生在陕西。如今,陕西学者章学锋通过艰苦的发掘考证,在他的《秦商史话》中,为我们生动讲述了渭水河畔一个秦商家庭的发展史! ◆ ◆ ◆ ﹣点击下方音频收听节目﹣ 《渭南赵家》 作者:章学锋 话说陕西同州府朝邑县,城南三十四地方,原有一个村庄。这庄内住的只有赵、方二姓,并无他族。这庄叫小不小,叫大不大,也有二三十户人家。祖上世代务农。到了姓赵的爷爷手里,居然请了先生,教他儿子攻书,到他孙子,忽然得中一名黉门秀士。乡里人眼浅,看见中了秀才,竟是非同小可,合庄的人,都把他推戴起来,姓方的便渐渐的不敌了。姓方的瞧着眼热,有几家该钱的,也就不惜工本,公开一个学堂,又到城里请了一位举人老夫子,下乡来教他们的子弟读书。 这是清末小说家李伯元在其《官场现形记》第一回“望成名学究训顽儿 讲制艺乡绅勖后进”的起笔段。说陕西某镇首富赵老爷的孙子考中秀才了,全镇的人都来祝贺,镇上另外一个姓方的富户看的眼热,也找先生教子弟读取功名之事。文化学者胡适曾撰文称,“就大体上说,我们不能不承认这部《官场现形记》里大部分的材料可以代表当时官场的实际情形。那些有名姓可考的,如华中堂之为荣禄,黑大叔之为李莲英,都是历史上的人物,不用说了。那无数无名的小官,从钱典史到黄二麻子,从那做贼的鲁总爷到那把女儿献媚上司的冒得官,也都不能说是完全虚构的人物。”显然,胡适认为这部小说中的很多人物都是有原型的,只是改了名字而已。 胡适猜得没错,小说中“赵老爷”,就是以渭南孝义商人赵家为原型的。只是现实中赵家的实力,要比小说所描写的还要富足。赵家所在的孝义,是清末陕西的一个商业重镇,云集着很多实力雄厚的大老板,各地的生意人大街上来来往往,此起彼伏的叫卖声整天都不歇。当地流传这样一句民谚:“孝义的银子,赤水的蚊子”。意思是说,每天孝义镇上流动的银子几乎和赤水河的蚊子那样多。因为赵家是商业重镇孝义诸多商贾中实力最雄厚的,是名闻陕西乃至全国的大商人,所以《官场现形记》才从“赵老爷”的故事开始起笔,孝义赵家因此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所关注的商人原型之一。 这个成为作品原型的秦商赵家,是怎样打捞到商业的第一桶金呢?又是如何完成商业体系的建构呢?赵家的商业发展模式,和其他秦商有什么不同呢?在今天渭南市临渭区孝义镇,从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口中和翻阅文献资料,我们得到了这样的答案:发迹于盐业的赵家,以孝义为据点,随着资本积累的越来越多,在盐业、布业、典当业、茶庄、粮店等多条商业线上发展,最后赵家从一户壮大成为一门九府,商业领域也从孝义这个点,扩展到陕西、四川和新疆,形成一个庞大的商业面。 赵家的第一桶金是从朱元璋开中制中获得的。 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在军事上设立九边以防瓦剌和鞑靼的袭扰,但由于九边距离国家中心遥远,后勤补给成为一大负担。于是,朱元璋的亲信杨宪提出在大同试点开中制,将本应由国家承担的运送调转给商人来完成,规定:商人在大同仓缴纳一石米,或在太原仓缴纳一石三斗米之后,政府发给他们一个凭证,商人可以凭证到相应盐场领取一引盐,并且允许商人可以到指定区域贩卖这些盐。这个制度,说白了就是商人把粮食运送到边境,官府根据运粮量以盐引来补偿,商人等于用往边境转运粮食的辛苦换取了转运和销售盐的权利,并且可以合法地拿着盐引去赚取其中的差价。对这个制度,后世褒贬不一:褒的是为国家节约了每年五百万石的九边后勤供给成本,为民营化贩卖官盐打开了一扇窗;贬的是造成了国家盐引收入的降低,加剧了国家财政的危机。 开中制在大同试点后,被推广到山西、陕西和河南实施,1371年起正式在全国推行。 赵家先祖紧紧抓住官府允许贩盐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快速积累下数量惊人的商业资本。作为从农业到盐业转型的第一代,深受儒家教育的赵家先祖,并没有因为腰包里有了点钱而放弃对土地和庄稼的管理。正像老辈人说的那样:社稷社稷,社是土地,稷是粮食;只有自己的手里握着有余粮,才能在遭遇各类困难风险时心里不发慌呐。赵家先祖用贩盐获得的收益,在别人不可思议的眼神中,一片地一块田地扩大家产,态度鲜明地加大了对传统农业的投入。于是,赵家的粮仓里总是堆满了粮食,钱库里也总是堆放着雪花花的白银。看着这些辛勤劳动换取的成果,赵家人心满意足地笑了! 有了经济的支撑,赵家开始将大量闲置的资金,投放到更多的商业领域。像毛驴在地上越滚越欢那样,摸着窍门的赵家不仅人丁兴旺而且财源滚滚。赵家在孝义镇有九座宅院,气势恢弘,仅院内的戏台就有七间房宽1。由一个富裕户发展壮大成一门九府的规模,赵家越来越有了大家族的气象,经营区域从渭南孝义扩展到西安、咸阳等其他城市,经营行业也从最初的盐业发展到布业、典当业、茶庄、粮店等等多个领域,家产多达数百万。 进入清朝以后,典当行业盈利日渐丰厚,赵家就在西安的湘子庙街开设当铺,并在兴平、武功、户县、周至各地设分号。同时,赵家将商业投资的重点投向了茶叶,在泾阳开设“恒春益”和“德厚堂”两大茶号,将湖北的茶叶运到陕西加工,再将成品发往到甘肃、四川等地;还将开盐井大量运入四川,再由四川转运到西南地区其他省份,相应朝廷提出的“川盐入黔”计划,参与包销了不少的食盐。 这种点线面结合的商业布局,让赵家的商业店铺遍及全国各地,也给赵家带来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财富。因为各地店铺要将赚取的银两集中运送回孝义赵家,所以渭河滩边上延绵不绝的送银两的队伍,成为当时非常壮观的一道风景线。据说有一次,赵家出镖银时,走在前头的已进了赵家大院,后面的还在渭河滩上,挑银子的担子足足排了8里路长。更有甚者,有的银子因为块头太大了,不方便于搬运,就干脆埋到地里。 明清两朝的数百年间,战乱和起义时有发生,赵家通过点线面的商业模式,不仅创造了大量的金银财富,更难能可贵的是,赵家极其重视对子孙后代的教育投资,这样,很多学有所成的赵家子孙在成人后考取了功名,成为朝廷或当地政府部门中的官员。他们利用政治上的身份优势,为赵家商业经营活动提供许多其他商家无法企及的便利,这些隐形的实惠促使赵家的生意更加兴旺。精明的赵家,就从一个原本普通商人逐渐演变成一个官商结合的政治家族。从而使得赵家的商业势力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以一代更比一代强、一代更比一代繁荣的姿态,打破了商界普遍流传的“富不过三代”论调,在三秦大地硬生生创造了一个名震全国的商业神话。 好 书 推 荐 陕西青年作家章学锋的散文新著《秦商史话》,近日由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书从史前半坡物物交换一直写到当前的“一带一路”,历数陕西这片土地上的重大商业事件、货币演变及代表商人,被称为“一部秦商通史”。 著名人文学者、西北大学名誉校长张岂之教授题写书名,著名文学批评家、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副主席李敬泽作序。李敬泽认为,该书的出版不仅“有力地证明了秦商的活动在华夏民族生活和历史中的重大意义,更重要的是,还在新的视野下重新评估了这些传奇的精神价值。” 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四大名著研究专家王志武教授认为,《秦商史话》系统全面而又细致入微地勾画出秦商几千年的发展历程,揭示了秦商发展的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深刻地揭示了秦商发展的内在条件,梳理出秦商成功的秘密在于智慧经商和道德经商,既是一部学术著作,也是一部科学普及读物。该书在大力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的今天,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 ◆ ◆ 作 者 章 学 锋 浙江乐清人,供职于西安晚报,民进陕西省委委员。出版学术和文艺专著7部,发表专业论文40多篇,主持参加国家级、省级项目6项,受聘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客座教授、研究员,获中宣部中国梦文艺奖、冰心散文奖理论奖、中国报纸副刊作品金奖、全国晚报优秀论文一等奖等。 朗 诵 者 方 卫 高级记者,教授,资深媒体人。中国新闻奖、中国电视新闻一等奖、17次天津市政府新闻奖一等奖获得者。新闻评论员、记者、主持人、制片人,曾任天津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总监,天津广播影视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兼任院长、天津市电影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现为天津北方电影集团副总经理、银光院线总经理。 音 乐 合 成 危 羚 高级编辑,第五届全国广播电视“百优理论人才”获得者,中宣部、教育部“千人计划”入选专家。曾受邀在多所高校讲授广播课程多年,出版多本专著、广播专业教材。 美文美声 声音盛宴 [ 微信号:meiwenmeisheng ] 长按扫描二维码添加关注! 出品人/ 张东光 张梦薇 节目监制 / 危羚 责任编辑 / 杨娟 投稿邮箱:mailto:wdtmwms@qq.com (薇电台美文美声首字母) |
作者:枫叶君, 前新华社资深编辑,驻外记者,所著长篇小说《移民》
(特朗普确认,将于北京时间7月6日中午12:01分,对340亿美元的中国商
周立波微博发文回应唐爽挑衅“推出唐爽做挡箭牌,可怜可悲可笑”。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