薇电台 薇微风尚 你身边的人文风尚 我们愿以温暖的视角 选取你关注的话题,讲述你喜爱的故事 薇电台,薇微风尚 有温度的人文风尚 — 风尚话题 ◆ ◆ ◆ ﹣点击下方音频收听节目﹣ 朋友,你好!这里是薇电台薇微风尚的《风尚话题》栏目,我是主播红军。春运刚刚结束,年轻的或者不年轻的朋友们,又要从家出发奔向远方,从春运开始的“回家”到春运结束的“离家”,多少人每年一个轮回地体验这份情绪的起伏跌宕。其实,不只是春运中的我们,只要是文明世界的人类,对于家的情感是相通的。 我先来分享一个故事吧:一个生活在中国的外国大男孩,每到长假,他就会愁怅,也会生思乡病。他会说:我必须回家拿回我自己的力气!他年近40岁的哥哥求婚失败,伤心欲绝,打电话给他父母:我要回家!其实平时兄弟俩并不频繁跟家人联络,平均两三年才会回一次家。可那个家,何时回去,都还保留着他们18岁之前的模样。而回到家,父母会做他们小时候爱吃的饭,而且保留着他们18岁前所有有纪念意义的物件。所以,他们在失落的时候,第一个念头就是要回家,回到有着童年印迹的家园,跟小时候的自己重逢。一个人,从出走到独立到回归,回家的部分应该是最温暖的旅程。 一下子,我就很感慨,我们周围的成年人有多少还能找到小时候曾住过的房子,或者还能生活在充满童年记忆的家中? 现在,即使是在农村,几十年的老房子也不多了。就是农村的百年老屋,也多是一片破败,人去屋空。更不要说在城市,城市建筑更新的速度日新月异,又有谁能找回童年居住过的房屋?一个人一生的记忆之源,被有些东西生生地给割裂了。有着那么多回不去的家园,便诞生了那么多无以寄托的乡愁。 农村老屋拆的拆,败的败。可即使不拆不败,没有接入市政管网的上下水道,取暖烧火只能用土灶,没有排污设施,没有垃圾处理。生活上的不便也许能忍,但生存上的日渐艰难,逼走了越来越多的壮劳力。破败,也就在所难免了。 对于中国人来说,家和房子是区分不开的,很多时候,房子就代表着家。中国人那么用心地建造房子,其实就是在创建一个家。 春节过后,淅江富阳一个叫东梓关的乡村突然成了“网红”,那里给农民们盖的回迁房引起了一片热议,网友们称赞那些黛瓦白墙的江南民居,简直再现了吴冠中水墨江南中所描绘的图景。 东梓关村北临富春江,村里有80幢明末清初的历史建筑,自然和人文条件都好,许多村民有重建老宅的诉求,也有不少村民搬去城镇居住,任老宅破败。所幸当地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能延续村庄传统风貌,把保护古建筑和建设新民居结合起来,还找了口碑不错的设计公司用心设计,让古建与新居风格统一,又提升了新居的居住功能。 说设计者用心,在于他们不是一味地仿古,而是用现代的抽象线条来展现传统民居的神韵,他们借鉴了吴冠中笔下的江南民居,温婉内敛、简约大气,远看分明已融入乡间,近看却丝毫没有拘泥于传统建筑形式。 设计者的用心,更在于设计前他们细致调研了村民的需求,充分考虑房子的实用性,才最终确定了户型设计:每户都有3个小院,前院放置单车、农具等,侧院放置柴火、杂物,南院用作休闲绿化。房屋基本为三层结构,有4个以上的卧室,还有客厅、储藏室等。同时遵循堂屋坐北朝南,院落由南边进入的习俗。 那这么漂亮的房子,村民得花多少钱才能入住呢?据报道,每幢房子的总价在40万元上下,面积在300平米左右,合1300多一平米,这也就是建造成本价。加上村民们此前拆迁所得的赔偿款,入住新居的实际花费应该还要少些。 东梓关村的回迁房,做到了低成本、有设计特色,还做到了提升生活品质,让出走的村民再回到乡村,这才是现代农村民居改造的核心部分。相信这样的房子也能在世百年,让在那里出生的小孩子在长大以后,还能回到这个房子中,寻找童年的记忆,寻找失落的乡愁。
在农村居民改建方面,香港中文大学的一个团队也做了一个特别好的案例:他们在四川攀枝花附近的马鞍桥村帮助村民重建被地震摧毁的夯土房,用很低的成本,经过科学地计算土石配比、科学地计算防震强度,并教会村民如何建造,保住了当地村民世代居住的民居样式,得到了村民的认可,让已经在地震后盖起了砖混房的村民遗憾不已。 香港中文大学的这个团队,跟浙江富阳东梓关村回迁房的设计者,有一个共同点,他们在设计之前都充分听取了居住者的意见,尊重当地祖传民居的特色,尊重科学,就地取材、降低成本,考虑居住的实用性,尊重当地人的生活方式。敬畏传统,看重人文,自然会得到村民们的认同。 在上面这两个乡村的改造计划中,造好房子,提高生活品质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是帮助村民们获取经济来源,这叫先安家再立命,让好山好水留住逃离故土的农民,让无以寄托的乡愁落地生根。 不能否认,家是生活的载体,而房子的模样、肌理更是这种载体的依托,很多时候,房子是中国人特别重要的情感证物。祖辈们生活了几十年、上百年的房子,出现在山南还是海北,是有一定道理的;而这里或那里的房子以什么样的结构、面貌呈现,也体现着科学和文化的内含,还透露着先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情感诉求。一代代人居住在祖辈传下来的房子里,不只有延续血脉亲情,还在悄无声息地传承。 说到这,好羡慕这两个村子的乡亲,他们朴素的诉求,有幸得以实现。生活在城市里的我们,年少时的影像、过去的好时光,怕只有在发黄了的照片中去感受了。而一次次搬家、一次次迁徙,我们与家相连的情感证物,也跟着一次次遗失,连发黄了的照片都很少见了。我们貌似生活富足了而已,失落的那些年的记忆,失落的那座城的记忆,竟是如此贫瘠。 城里人的乡愁在哪里?据说今年元宵佳节,古文化街和杨柳青的灯会人潮拥挤,道路断交,公交绕行,媒体提前公告周边停车场信息、公告绕行线路,这阵仗多年未见了。在如今LED灯大展异彩、声光电无所不用其极的时代,那些拙朴的彩灯真有那么吸引人吗? 去年的元宵节,我去观赏过杨柳青的灯会,真想提上一个小小的红灯笼,在青黑的夜色中跑一跑,那一点点流光溢彩,一下子就会带你回到童年…… 这次的风尚话题就到这里,让我们下次节目再会! ◆ ◆ ◆ 主 播 红 军 天津日报编辑记者 美文美声 声音盛宴 [ 微信号:meiwenmeisheng ] 总编辑 / 危羚 责任编辑 / 杨娟 投稿邮箱:mailto:wdtmwms@qq.com (薇电台美文美声首字母)
|